練習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如何使練習變成促進學生形成能力學生又愛吃的營養大餐呢?
一、在“點”上突破
“點”即教學內容的重、難點。我們應根據不同的內容,從現狀出發,根據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使教學突出重點,突破學生學習的難點,對重點、難點內容可采用集中性練習,既要抓住關鍵,又要適當分散。
1.驗證性練習。在新授時讓學生先猜想,再進行驗證,在學生自主的驗證練習中掌握知識,從而突破了重點與難點。
2.針對性練習。為解決難點和糾正傾向性錯誤,還可設計目的明確、針對性強的練習題。
二、在“巧”上探索
課堂練習要講究技巧,盲目地練可能是低效的,對于那些易混淆的內容,要引導學生加以辨析。
1.對比性練習。對比性練習有利于學生辨別新舊知識間的聯系與區別,以舊帶新,深化認知,合理建構。另外可把易混易錯的題目放在一起,形成題組,以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鑒別能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反饋性練習。《最小公倍數》練習片段
師:請大家按順序報數,并記住自己所報的數是多少,報數是2的倍數的和3的倍數的分別站起來。(學生按要求起立后再坐下)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有些站起來兩次,有些是一次。
師:報哪些數的同學兩次都站起來了?
生:報6、12、18、24、……的同學
師:報6的同學為什么站起來兩次?
生:6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所以兩次都站起來了。
教師從最熟悉的報數游戲展開教學,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在寬松和自由的氣氛中學習知識、理解知識,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三、在“趣”上調控
課堂練習不能只重數量而輕質量,要在“精”和“趣”字上下工夫。教師不能只關注習題的本身,應設計一些新穎的、趣味的具有挑戰性的練習。
1.人文性練習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作為數學教師,練習中呆板枯燥的題目要改為體現人文關懷的導語,如連線題、選擇題改為找朋友,應用題改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等。增加練習要求表述的親和力,使學生感到輕松有趣,讓學生在這些導語中充滿自信。
2.趣味性練習
在教學《三角形的分類》時,教師設計如下練習:根據露出的一個角,猜測被紙覆蓋的三角形是什么形狀。學生們都被這個游戲深深地吸引,強烈的好奇心促使他們急切想知道“躲”在紙背后的圖形,課堂氣氛顯得異常活躍。當學生猜錯之后,教師立刻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最后得出結論:任何三角形至少具有兩個銳角。強調露出的一個角是銳角的三角形不一定是銳角三角形,強化數學練習的趣味性。
3.家庭性練習
設計讓家長一起參與的家庭練習,結合自身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走進生活,激發其練習的表現欲。如讓學生與爸媽一起商量,制訂一日生活時間表,注明幾時起床,幾時洗臉,幾時吃早飯,幾時上學,學完了乘法口訣,回家可以跟家長玩對口令的游戲。
四、在“展”上延伸
在課堂練習中,讓學生綜合運用已學的知識,解決帶有一定思考力度的題目,來滿足學有余力的學生的求知欲望。這種高層次的練習,既可拓寬學生思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又能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1.多變性練習
通過一題多變的練習,讓學生在變中思維,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既鞏固了知識,又拓寬了解題思路。
2.層次性練習
如“圓的面積”后的練習,我把原本分散的練習一同出示,要求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不同程度,自主選擇一題或幾題。
①學校圓形花壇半徑2米,請求出他的面積。
②學校圓形花壇直徑8米,請求面積
③學校圓形花壇周長12.56米,求面積
④一只小山羊被主人用2米長的繩子拴在東西院墻根與地面相交的木樁上。小山羊想:哇!這么多青草,太好了,我一定把它吃光。請問小山羊能吃光所有的青草嗎?為什么?它能吃光多大范圍的草?請求出小山羊吃草的最大面積。
3.動手性練習
動手操作不僅是為了滿足好奇心,提高學習興趣,也可以促進兒童的思維,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發展。
4.開放性練習
設計一些條件多余或不足,答案不唯一的練習,這樣有利于學生的發散思維、求異思維的培養,更利于學生從模仿走向創新。
總之,以上幾個環節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是交叉的,同時更多的形式有待于我們在今后的研究中去探索總結。只要教師扮演好組織、引導、合作者的角色,為學生烹飪出有營養的練習大餐,學生會由“學會數學”到“會做數學”“會用數學”。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壇市華城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