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一
師:同學們,今天我給大家帶來幾件“寶貝”,你們猜是什么?
生:(好奇而興奮地猜測)
師:(摸出一只扁圓形的空酒瓶)
生大失所望。
師:怎么啦?難道你們不覺得它很美嗎?(說罷,迅速在瓶子的不同部位粘貼特備的紙片,那個酒瓶剛好成了烏龜扁圓的身體,而細長的瓶頸成了烏龜伸長的脖子,一只烏龜便出現在老師手中。)(學生若有所悟)
師:請再看一件“寶貝”(老師摸出一只香蕉皮)。請不要笑,其實它也很美,你看出來了嗎?(隨即老師擺出了一個舞蹈造型,那被撕扯的兩片香蕉皮成了舞者舒展的水袖,另外兩片則成了跳躍的腿腳)
還有一件“寶貝”(摸出一截大白菜跟,適當修飾后,變成了一只展翅欲飛的小鳥)。
學生饒有興味地欣賞、贊嘆。
師:本來不起眼的廢舊物,卻都變成了可愛的東西。同學們,你們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發?
生:只要動腦子,廢物里也有美。
師:聽了你的話,讓我想起一百多年前的一位大藝術家羅丹曾說過的一句話:“這世界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一雙眼睛。”
片段二
師:我這里還有一些廢舊物,分給每一小組,試試看那個組的同學能創造出美來?
(秸稈、舊葫蘆瓢、蘆葦纓、廢塑料袋等)
(各組觀察,討論)
生:如果把這個葫蘆瓢翻過來,很像狐貍的腦袋。
師:是呀,再添上胡須和耳朵,還有細長的眼睛,就比真狐貍還神氣!
生:如果用這秸稈做頭瘦驢可以嗎?
師:當然可以。這頭瘦驢肯定很有意思。
生:我這把蘆葦纓如果染成紅色,就是燃燒的火炬。
生:我把手中的塑料袋握緊,上面就像大花貓的臉。
……
師:看來,同學們真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祝賀你們!可我也發現還有一些同學好像還沒有找到方法。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第一步應該怎么做呢?
生:第一步應該認真看。
師:請用兩個字概括一下。
生:觀察。
師:對!觀察。
(板書:觀察)
觀察它的形狀、色彩特點,可以橫著看,豎著看,斜著看或是背過來看。那么第二步呢?
生:第二步應該是聯想。
師:說的太好了!
(板書:聯想)
根據剛才觀察到的特點,想一想,它像哪些動物?是聯想到動物的整個身體呢,還是它的局部?如果大家掌握了這兩步,那就都擁有一雙會發現美的眼睛了。
片段三
師:現在讓我們打開美術課本,看看這些讓人喜愛的藝術作品是由哪些廢舊物做成的。
生:老師,老水牛是用稻草編的。
生:我倒喜歡那頭用方盒子做的奶牛,方身體,圓眼睛。
生:馬是用廢鐵皮卷成的,看上去很神氣。
生:狗熊是利用木頭墩子做成的。
……
師:是呀!廢紙盒,做奶牛,反正扔了也是扔了;廢瓶蓋,做眼睛,反正閑著也是閑著。喲,這兩句聽起來好耳熟啊!
眾生:有點像《還珠格格》里的歌詞。
師:算是讓你們給猜著了。剛好我把課本內容編成了一段歌詞,那就讓我們用《還珠格格》的曲調來試唱一遍吧(課件顯示歌詞)。
師生同唱:所有瓶瓶罐罐看見它們就聯想,哪怕破破爛爛也能把它派用場,只要心靈手巧……
片段四
師:老師給大家帶來了更多“寶貝”,請看——(幾大箱廢舊物傾箱而出)請大家挑一挑,想一想:1.你手中撿到的材料有什么特點?2.你聯想到了什么?也就是說你想做什么?3.你準備怎么做?與他人合作嗎?
思考
“動物朋友”這節課之所以能夠引起聽課者的一致好評,因地制宜、聯想創新是其一大特色。
牛、羊、驢、兔等是生活在農村的孩子們熟悉的動物朋友,也是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然而,如何指導孩子們從熟悉的物品上發現美,從廢棄的物品上尋找美,培養孩子們審美的感知能力和習慣,卻是傳統美術教學一貫忽視的,而這也正是新一輪美術課程改革倡導的方向之一。
本節課基本達到了新教材從觀察到表現、從平面到立體的教學要求,充分利用了自然資源和教師特長,充分發揮了學生自己的審美感知、評價、實踐能力,使學生通過實踐理解和體驗了“變廢為美”的無窮樂趣。
本節課課堂民主自由氣氛的營造及學生自主性的激發比較到位。其一,教師運用幽默、詼諧、生動的語言,不斷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和激發想象力,喚起了學生“想”“做”的熱情,課堂上始終洋溢著自由、輕松和歡快的氣氛;其二,教師運用了欣賞、評論與表現逐步深入的手段,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大膽表達和表現,不斷實現創新。
當然,這節課的后半段如能將學生對美的感性認識上升形成為認識美的規律上來,那么課的立意將更上一層樓。如果這種類型的美術課可以多課連上,教學環節將相對安排得更周到從容。這需要課時制度給予一定的靈活配合。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壇市直溪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