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唱、跳是音樂教師的基本功,是傳統的教學手法。近幾年很多公開課和優質課,教師大多是依賴多媒體課件和立體聲音響,極具視覺、聽覺沖擊力,課堂效果豐富、生動。一些教師盲目跟從,混淆了公開課的個性化和平時課的基礎性,以唱歌和鍵盤為主的傳統的教學方式越來越不被重視,好像過時了,導致音樂課幾乎聽不到歌聲、琴聲了。多年的實踐證明:以彈、唱、跳為代表的古典教學法和以多媒體技術為代表的當今教學法并不矛盾,“古”“今”并存,相得益彰。
一、古典教學法
“增強學生表現音樂的自信心——重視音樂實踐;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想象力——鼓勵音樂創造”。新課標對教師的基本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需華麗而高超的技巧,好聽自如、情感貼切的范唱更能拉近距離,起到引導作用。要做到“好聽自如、情感貼切”,不僅要堅持練聲,保持聲音圓潤通暢,還要厚積薄發,去感受、理解歌曲,調動豐富的感情,全身心去演繹,更要與時俱進,了解學生的愛好與欣賞的價值取向,以便適時導引。我的課堂經常有這樣的環節——唱歌互動。我唱一首歌(自己拿手的),聲情并茂地面對面演唱,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歌唱的渴望。一名學生唱一首(包括好的流行歌曲),我引導:“老師會唱的歌曲風格、數量有限,希望能聽到每個同學最棒的歌聲!”每節課只有一到兩人的機會(5分鐘左右),但同學們興趣盎然,爭先恐后,從而形成了良好的學唱氛圍。長期下來,大多數學生有了準備歌曲、嘗試表演、克服緊張心理的體驗,通過歌唱實踐建立了自信,也通過唱歌互動豐富了情感,培養了健康的審美情趣。
鍵盤涵蓋自彈自唱和即興伴奏。拿即興伴奏來講,備課時備伴奏——要力求做到4個方面:1.為歌曲配寫一個簡短的前奏,使學生知道這首歌的音調、速度、何時起唱。2.對歌曲進行分析,根據調式確定和聲進行,根據情緒確定音型。教師在把握作品風格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技能水平進行編配,努力把伴奏與歌唱融合到最佳狀態,讓學生感受到歌曲的美。3.移調練習。即興伴奏常見兩種極端,原調伴奏,往往偏高,學生唱得斷斷續續,C調伴奏,原來是降B、A調的歌曲學生唱的聲嘶力竭,上不去,原調是F、G調的歌曲又低不下來,黯然失色。中小學生處于生長發育期,合適的音域才能唱出美感,也更利于成長,所以練習移調、多調伴奏是必備的功夫。4.色彩對比。在唱歌教學的提高階段教師要對學生的聲音、音樂的情緒以及歌曲的表現力等方面加以啟發。即興伴奏可做多種對比,如無旋律伴奏,在過渡句、高潮部分華彩處理。再如和聲色彩處理,古典的ⅠⅣⅤⅠ和聲進行,民族性的五聲調式編配等等,不同的和聲色彩感覺,可以提升學生的音樂感悟能力和審美能力,激發再創作。
二、當今教學法
“開闊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提倡學科綜合”是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多媒體技術與音樂學科整合,是音樂教育發展的必然,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拓展音樂知識,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網絡信息的搜集整理,發揮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各種功能的軟件制作聲、形、圖、神俱備的課件,為理解音樂作品的情感寓意拓寬了思路,大大提高了音樂欣賞的實質;而電腦音樂能將平板的書面符號轉化為生動音響傳達出來,在視唱練耳、合唱和音樂創編中更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我上音樂鑒賞《拉丁美洲音樂》一課,在探討了拉丁美洲音樂風格是3種音樂文化的融合,以及它們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后,通過PowerPoint的插入功能,讓學生選擇3首不同風格作品,插入到拉丁美洲簡圖相應的位置上(簡單、重復的五聲音階風格——印第安民間器樂合奏《告別》——安第斯高原的秘魯、厄瓜多爾等地;七聲音階、自然放松風格——歐洲旋律的拉丁美洲民間音樂——阿根廷、墨西哥、烏拉圭等國;熱情奔放、粗獷豪邁的歌舞音樂——非洲、美洲音樂——巴西、加勒比海地區),播放幻燈片時點擊某一地區就會播放相應風格的作品,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深了對作品風格的理解,對多元音樂文化的思考,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同時簡單、合理地進行了音樂、歷史、地理、計算機等多學科的綜合。
“古”“今”并存,相得益彰。古典傳統的教學方法直觀、親和,易于和學生交流、互動;當今多媒體技術新奇、生動,賦予學生思索想象的空間。只有將兩種教學方法巧妙合理地運用,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音樂能力,點亮音樂思維,才能更好地詮釋音樂協調與對抗、追逐與遇合、跳躍與停頓、飛躍與消逝的獨特魅力,才能更好地完成新課標的任務。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第一職業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