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小學科學學科教學規范》指出:科學學習的作業是對學生學習科學的質量評價的依據之一。對科學教師來說,規范合理地布置科作業是一項重要的技能。不同的教育理念,不能的評價觀,設計的作業形式和作業內容也就明顯的不同。根據新課程的理念,布置科學作業要注意根據教學內容、學科的特點和小學生年齡特征,作業的內容要突出重難點,難易適度,作業的形式要靈活多樣,提倡布置“活動性、實踐性的作業”。當前,不少學校的老師在布置科學作業時,基本上只停留在“科學作業本”上。“科學作業本”能及時反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情況,但是“作業本”主要針對的是科學知識的簡單鞏固,而小學學科的核心理念——科學探究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卻無法通過簡單的“短作業”來得以拓展和深化。小學新課標也一再強調:科學教學不能把鈴聲作為起點與終點,因此,“長作業”的布置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是十分必要的。
所謂的“長作業”,是指學生需要經歷一段時間,完成一個主題任務的作業。小學科學教材以單元為基本單位,每一個單元都設定一個主題,每一個主題下有很多相關的科學探究活動,能在課堂中完成的僅僅是這一主題下的很少部分。如果能夠以長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拓展開來,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做深入細化的研究,這對孩子們的科學探究興趣和探究能力的培養都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長作業沒有“作業本”之類的固定模式,雖然給教師和學生以更開放的空間,卻也給主題的確定、具體的操作等帶來不少難度。我們應該如何做好科學長作業的布置呢?
許多科學教師也有給學生布置“長作業”,但往往都是在單元結束時讓學生以手抄報的形式來總結一單元學習的內容,或是把每單元最后一課的“科技制作”作為單元長作業。久而久之,這樣單一的形式會讓學生失去興趣,或是為了應付而草草完成。如果能充分利用學生的個性喜好,布置形式多樣的“科學營養餐”,讓學生能發揮各自專長,各有表現科學本領的空間,如種植養殖、觀察記錄、寫科學日記,還有科學故事會、科學辯論賽等形式。給學生一個月左右的準備時間結合單元的學習主題,去做充分的準備,然后來展示自己的風采,并能把科學學習有課堂延伸到課外,甚至能把學生家長的力量吸引到科學探索隊伍中,為孩子科學學習創造更寬廣的舞臺。
比如在六年級下冊教學中,在學習了《微小世界》這一單元后,我布置了這樣一道長作業:“結合自己學習的學習筆記,收集更多有關微觀世界及人類探索微觀世界工具上的發展史,做一份學習小報;可以PPT或Word等電子文稿的形式發到老師的郵箱,3周之后舉行展示交流會。”在《宇宙》單元學習中,我結合2009國際天文年活動的宣傳為契機,布置了一份長作業:“以‘觀月記’為主題,利用1個月的時間,選擇合適的地點和時間,對月亮進行觀察;利用一定的參照物對觀察到的月相進行記錄和分析,把自己收獲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示出來。”學生可以長時間觀察月相,記錄月相一個月左右的變化規律;也可以選擇一兩個晚上長時間每隔15分鐘觀察記錄在同一個晚上月相變化的規律。在《物質變化》單元教學中,我結合教學內容,提供幾枚鐵釘,讓學生完成一道長作業:“‘以鐵釘生銹快慢的原因’為主題,設計一個實驗,并對實驗中發生的現象進行真實記錄,然后將實驗的整個過程用小論文的形式完成。”由于提供了簡單的材料,讓學生課外完成探究活動,使長作業的布置和落實不再是一句空話。
長作業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完成,難度也就比課堂當堂完成短作業要大許多。平時碰到的尷尬是:布置長作業時理想一片,學生信誓旦旦,而能堅持到底,能交上滿意答卷的卻寥寥無幾。比如:三年級的“種鳳仙花”“養蠶”,六年級的“觀察月相變化”等活動幾乎都是虎頭蛇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們所選的主題有一定的難度,另一方面是孩子的年齡特征所決定。小學生面對一個科學探究主題總是表現“三分鐘熱情”,因此長作業僅僅靠孩子自己的自覺性是很難完成的,要讓家長協助、監督孩子,家校形成合力,逐漸讓孩子形成長期探索一個科學主題的好習慣。現在,幾乎每所學校都有利用“金鷹校訊通”與家長進行聯系和溝通。科學長作業布置之后,也可以利用這一有效平臺,不定時地讓家長提醒自己的孩子。其次,教師要注意跟蹤指導、定期檢查,及時調整長作業的要求,及時反饋學生完成長作業的進程和困難,不要把最終結果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
小學科學教學任重而道遠,真正要讓學生養成主動探究、樂于探究的好習慣,不妨從做好“科學長作業”入手。讓我們把“長作業”的布置、反饋、評價等方面重視起來,真正把好作業這一關,為科學教學質量提升而努力!
作者單位:溫州市建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