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C·Kramsch提出了英語學習應以特定含義、環境差別和學習者的個體差異為核心,以實現“跨文化交際”為目的。英語教師既要教規范的語言,又要教不同情況下語言的靈活使用,因此必須兼顧語言的個體性和社會性,需要設計一種以語境為核心的教學法。本文旨在尋找到動態的語境和靜態語法的有效結合方式。
關鍵詞:語法教學 動態語境 教學策略 情景語境 有效結合
一、引言
目前,在中學英語教學改革進程中,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仍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對于語法課的講授,仍在實施“注入式”教學,忽視了對學生語言技能的訓練,混淆了語法教學與語言能力的關系,因此,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在教材與教學設計上多下工夫,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改革傳統的語法教學模式。把靜態的語法規則注入到動態的情境語境中,使之有效結合,達到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靈活運用的目的。
二、靜態語法的傳統教育方式
外語教學經過了多年歷史,形成了主要以下幾種核心的方法:(1)語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2)聽說法(Audio-lingual Method),(3)直接法(Direct Method),(4)交際語言教學(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5)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這幾種主要的教學法在外語教學的發展史上都發揮了或正在發揮著各自的重要作用。經過歷史的檢驗,人們認識到在外語教學中不但應該重視語言規則、語法形式的教學,而且語法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習者能夠準確地運用語法形式在社會中進行良好的交際,全面提高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那么怎樣才能解決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二者兼顧的問題呢?這是一個擺在大家面前的新問題。
三、動態語境下的靜態語法規則的契合依據
語境作為語言學概念,是德國語言學家Wegener于1885年最先提出來的,Wegener告訴我們,語言的意義是通過實際使用而產生的,語言的意義也只有根據語境才能確定。1923年人類學家Malinowski第一次較系統的提出語境框架,指出“語言環境對于理解語言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提出了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這一概念,又在1935年提出文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這一概念。倫敦學派的創始人Firth吸收了Malinowski的語境理論,把語境概念引入語言學的研究,并對情景語境作了進一步的闡述。系統功能語言學創始者Halliday進一步發展了Firth 的理論,并在其創立的系統功能語法中進一步完善了語境理論。美國社會語言學家Hymes結合語言課堂教學于1972年提出了“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這一概念,并認為在交際能力包括的四個參數中,第三個參數“得體性”與語境研究的關系密切。他對語境變量作了深入研究,并將其歸納為Speaking。指出語境對于語言研究和使用的重要性。
在語法教學的過程中,語法規則的傳授如果只是以詞、短語、句子等靜態的形式進行教學,通過操練而讓學生死記硬背記住語法規則只會形成一個短期記憶,而且不能夠活學活用,從而不能夠真正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但是如果將這些抽象的語法規則轉化為具體的語言事實,在教學中根據具體的教學及其特點設計不同的語境,在相應的語境中讓學生自己去積極主動地感受和發現語法規則,認識某一語法規則的具體使用情況,并理解其語義限制和使用條件,語法教學就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動態語境下的靜態語法規則的合理有效契合
(一)利用語篇的多種語法設計語境
語篇是含有一定語境的各種語法形式的有機組合。在語法教學中,一些語法知識如:時態、冠詞的使用、主謂一致關系以及非限定性動詞的使用等都必須處于一定的上、下文語境中,所蘊含的意義才能夠得到充分的體現和理解,學生方能靈活運用。如以時態教學為例,在傳統的語法教學中,各種時態的教學基本上都是以句子的形式進行的,時態之間相互區別的標志往往是句子中出現的一些標志性的詞,如:often, always,now,yesterday,just now等。這種形式的教學不僅使得學生不能夠全面的掌握某個時態的用法,而且也使學生不能夠根據語義的需要正確的選擇具體的時態。而如果利用具體的語篇進行時態教學,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語言語境和大量的時態用法實例,也能夠充分展示各時態之間用法和意義上的區別。從而使學生能夠在一個高層面上全面掌握時態的用法和意義。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設計語法規則和語境的交融
由于多媒體教學手段具有集文字、聲音、圖像為一體的特點,因此利用多媒體可以為語法規則的學習和教學提供語言使用和交際的具體的情景語境。使枯燥、靜態的語法知識變成有趣、立體和動態的生活場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語法教學中,一些學生較難感知和掌握的語法知識,如虛擬語氣在虛擬條件狀語從句中表示對過去、現在、將來的假設情況的用法,由于平時接觸和使用機會較少,很多學生會產生遺忘或者混淆語法規則的現象。在使用《Look Ahead》教材作為輔材中,我們不難發現多媒體教學資料是比較合理的語法和語境結合的強有力的教學手段。
(三)利用現實場景設計語境,達到語法在語境中合理運用
1.真實情景法
真實合理的情境,讓學生在記憶和使用上有特殊的作用,這也使語法知識由抽象變為具體,從而使語法學習降低了難度, 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使他們學得快,記得牢,用的活。在學習句型結構“be+adj.+enough to do sth.”和“be too+adj. +to do sth.”時,教師可讓班內一高一矮兩位學生A和B站在講臺上,然后指著燈對他們說:“Try your best to reach the light.”學生A很容易地觸到燈,教師便指著他說:“A is tall enough to reach the light.”而學生B跳了幾下都觸不到,教師可指著他說:“B is too short to reach the light.”
2.實驗觀察法
實驗觀察法是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或者教師演示實驗的方式,用英語語言表達現場情境的方法。通過引導學生在完成實驗或者觀察實驗的過程中,完成語法的教學。-ing分詞與-ed分詞是中學英語語法的重點與難點,許多學生對其之間的差異分不清。教師可以采用實驗演示手段讓學生觀察其差異。課堂上,教師演示水被燒開的過程,當水沸騰時,教師介紹短語boiling water;待水降溫不沸騰時,呈現短語boiled water,并作喝水狀。在這種生動有趣的氛圍中,學生不知不覺地掌握了現在分詞和過去分詞的區別: 現在分詞一般表示主動進行的動作,而過去分詞一般表示被動完成的動作。
3.在任務活動中設計語法和語境,完成語法由靜到動的結合
語法教學還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在完成課堂任務中進行,這種任務以創設的情景或真實世界為背景。例如,教學現在完成時的被動語態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任務:What has changed in the classroom?全班學生閉上眼睛,六個學生按教師所給的字條上的要求行動,如“clean the blackboard, turn on the light,open the front door”等; 然后全班學生睜開眼睛,觀察教室內的變化,讓學生運用諸如“The blackboard has been cleaned .”等完成時的被動句子進行表達。
4.在活動設計中形成新的語境促動語法的靜
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感興趣,而興趣又常常產生于活動中。當學生在活動中運用語言時,其大腦的兩個半球都在發揮作用,對所學語言的感知和理解更加活躍,思維更加深刻,記憶更加牢固。學習要配以活動,活動中必有交際。教師應把語法規則化為活動,把教學過程化為交際活動,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和主體意識都動起來。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教師游戲活化規則。在學習if引導的虛擬語氣時,教師可設計“接龍有戲”“故事新編”,即一個學生說完一句由if引導的表示虛擬語氣的主從復合句,下一個學生造句時需將前一個學生所說的主句內容作為自己從句的內容。然后連接所有句子,形成文章。(引至《Look Ahead》教材)例如:
S1:If I were you,I would buy the computer.
S2:If I bought the computer,I would borrow some money.
S3:If I wanted to borrow any money, I would ask you for help.
S4:If you came to my house for help, I would keep my door closed.
在這種開放意義的操練活動中,學生既練習了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又鍛煉了思維能力與快速反應能力,還加深了對所學句法現象的理解;同時,在緊張的學習氣氛中又不乏幽默與調侃,從而使語法教學既輕松又有效。
五、結語
語法教學的方式很多,但由于語法規則是相對靜態的,而語言的使用卻是動態的,因此語法規則的傳授不能僅僅以機械性的、枯燥的操練為主,必須使語法規則與相應的語言事實結合起來,設計一種符合語法規則特點的語境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充滿趣味性和直觀性的語言環境中調動已有的知識體系去認識、感受、總結、練習語法規則,在不同的語境中使語法知識的形式、功能和意義達到和諧的統一,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學生語法知識的靈活使用能力,使靜態的語法和動態的語境有效的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龔亞夫,羅少茜.任務型語言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Willis.J.(1996)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Longman
3.朱永生.語境動態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胡壯麟.語境研究的多元化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03)
5.陳朝暉.關于英語語法教學與交際能力培養的認知思考.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11)
作者單位:成都市青白江區外國語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