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許多問題。追根溯源,歸納起來,無非是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教師的問題,二是教材的問題。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教師本身存在的問題和教材存在的問題的集中表現。
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堂教學重形式,缺實效
多媒體有許多長處,它形象直觀,可以增大容量。但它必須適時、適量、適體。文學作品不適合用多媒體教學,而說明、議論等文體可用多媒體變抽象為具體。適量即該用時用,要為教學服務,必須輔助教學。“小組學習”應該是語文學習的補充方式。語文學習主要靠自己閱讀、感悟,凡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沒必要討論解決。小組學習要培養,還要調控。
(二)教師缺乏正確的教材觀
有的教師把講授教材作為語文教學的唯一任務,錯誤地認為上課就是講教材。教研活動中,教師最關心的是某某篇課文如何講,教材中的課文要不要都講,生怕漏掉課文中的一絲一毫,丟掉教材中的一篇課文。這使教學依舊擺脫不了依賴教參的處境,致使教學永遠也“大”不起來。
(三)教師功力不夠
有的教師不知如何教,不認真鉆研教材,離開教參無法上課。有的教師缺乏獨立的鉆研,照搬他人的思想。有的教師讀(包括閱讀、誦讀)不能給學生以示范,不能言傳身教,缺少體驗和實踐,聽、說、讀、寫的能力不足。
(四)缺少“三性”
有的語文教師缺少“韌性”,每項訓練淺嘗輒止,不能持之以恒;有的教師缺少“惰性”,喜歡越俎代庖;有的教師缺少“悟性”,完全聽信教材、教參,不注意結合學生實際、生活實際和教師的體驗。
(五)講授知識多,指導方法少
許多教師一堂課、一學期,甚至一學年,絕大多數時間都化在了講知識點上,而沒有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認為學生把講的記住了就好了。不可否認,確實有教師具有這樣的能力,讓學生記住他講的就能考出好成績。但是,教育的本意是什么?不要忘了,教育是讓學生不但擁有一定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有運用知識和發現新知識的能力。
(六)片面理解中考的導向作用
實施課改后,中考發生了顯著變化,突出的一點就是現代文閱讀命題并不出自教材。如何對待現代文閱讀,許多教師走了另一個極端:對教材內的現代文,要么一節課講一單元,要么置教材中的現代文于不顧,隨意找若干篇替代品應付了事。教師的最大疑問是:既然中考不考,那還教什么?對閱讀能力的考查,中考采取的是“選文+練習題”的形式,這是筆試的通常做法,當然也暴露出這種形式的某種弊端。在現時的語文教學中,某些教師就以跟著中考指揮棒為由,效法中考的這一做法。對某篇課文不是做整體的教學設計,不考慮學生的獨特的閱讀感受,而是往往出幾個練習題,讓學生做做,然后訂正一下答案,這篇課文的教學就算完成任務了。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課標虛化的原因
新課標相對于舊大綱來說,它顯得較為抽象。要將課標中相對抽象的理念貫徹于實踐,需要發揮教師的能動性、智慧與勇氣。新課標要求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而對如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沒有作相關的具體指導,這給從舊大綱過來的教師無疑帶來了了認識上和教學上的困難。
(二)教材編寫的原因
1.教材編寫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方面無序,沒有編出非常實用的教材。這是教學者難以解決的問題。2.教材編寫對基本知識體系的模糊化,造成教者對教學把握困難。3.教材編寫者過分強調觀念的更新,但沒有注意當前教師的整體素質和個體差異,以及教師本身角色的局限性,實際上沒有編出好教好學的教材。
(三)教師素質的問題
教師的觀念更新沒有跟上、教學方式沒有及時改變、教學技能沒有有效地提高等是造成上述問題的一個方面的原因。
三、對策
(一)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應加強對教師學習新課標的指導,多開展有關新課標的講座和座談、討論,幫助他們理解課標的精神,把握在教學中實施的方式方法。
(二)改善教材編寫。讓教材更好地體現課標的精神,在多個能力層次上讓學生學有所得,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服務。在課本編寫中,應能提高學生興趣。在知識方面應體現螺旋式上升,既有基本知識體系的鞏固,又有能力培養方面的提升。編寫還應考慮地區差異和城鄉差別。應重視教參的編寫。好的教參既能幫助教師教好課,也能幫助教師成長。
(三)用多種措施促進教師的教育教學技能和知識水平的提高,促進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
(四)重視考試在教學中的導向作用。不可否認,考試在當前仍是教學的指揮棒。對此,我們應在命題上下功夫,讓考試這根指揮棒給平時教學指出一條正確之路。
作者單位:四川省鹽亭縣金孔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