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巧借插圖引發感情
蒙田說:“教育孩童首重激發其興趣和愛心,否則只是填鴨式的灌輸,毫無意義可言。”激發起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孩子有感情地朗讀,就成為指導朗讀的第一步。低年級學生思維具體形象,我們完全可以利用教材每篇課文都有鮮明可愛插圖的優勢,在朗讀課文前,先指導學生看圖,再用兒童化語言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情境之中,使孩子由喜歡看圖轉向想要朗讀,從而讀出文章的感情。如,教學《2008,北京》這篇課文,我先讓學生欣賞申奧成功那一刻全國各地歡慶的畫面,學生很快被那激動人心的氣氛感染了,不由自主地隨著畫面歡呼起來。這樣,全班同學都帶著自豪、興奮的心情進入了課文的朗讀,那份喜悅、激動的感情全都從朗讀中發揮了出來。
二、示范朗讀激發感情
朗讀教學的亮點,絕不僅僅體現在學生朗讀的結果上,更體現在過程中。過程離不開老師的引導,引導得好,感情朗讀就會好。由于生活經歷、時代背景和文化素養的差異,學生難以正確地感受和領悟語言文字。因此在指導感情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范讀的作用不可低估。范讀絕不僅僅只是為了讓學生模仿,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并用自己的真情去激發學生的感情,使學生較好地感悟到語言文字的情感內涵。如《狼和小羊》中有一段,狼氣沖沖地說:“就算這樣吧,你總是個壞家伙!我聽說,去年你經常在背地里罵我,是不是?”這里有逗號、嘆號和問號,而且狼還是氣沖沖地說。學生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讀出了狼的氣沖沖,但標點符號讀不出來,我適時地作了示范,學生不僅更好地讀出了狼的兇惡,而且讀出了各種標點的不同。
三、創設情境激活感情
創設情境進行朗讀訓練,是為學生提供具體生動的朗讀環境,使作者所描繪的生活畫面和形象浮現在學生眼前,產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體驗。如《狐貍和烏鴉》一課分角色感情朗讀時,師:現在你們就是狐貍,老師是烏鴉,你們非常想騙取我嘴上的這塊肉。學生很快進入了角色:他們忽而“眼珠子一轉”,忽而“賠著笑臉”,忽而又“輕聲細語”,讀時還用上了夸張的語氣。轉而再交換角色,讓學生扮演烏鴉,老師扮演狐貍。對烏鴉的三次表現,學生分別用了平穩的語調、稍上揚的語調、興奮的語調,表現出了烏鴉一步步失去警惕的過程。還可以利用課本劇的形式表演,教室變成了“舞臺”,讓學生扮演文中的角色。學生很快進入角色,把有聲的朗讀轉化為會“動”的圖景,從朗讀中感悟到狐貍的狡猾和烏鴉的輕信。
四、聯系生活悟出感情
葉圣陶先生說:“應該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滴積聚起來,積聚的越多,了解就越深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展開聯想和想象,推測人物的內心,設想人物的語言,讓作品的人物形象生動起來。如《秋游》有這樣一句話:“草地上小朋友有的在打滾兒,有的在逮螞蚱,有的向著天空亮開了嗓子。”學生在朗讀時都能體會到小朋友在草地上玩耍時的情景,但讀不出小朋友在郊外草地上嬉戲時高興、激動的語氣。這時我就引導學生想象:大家在秋游時都玩了哪些游戲?當時你們的心情怎樣?這時,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秋游時的感受,教室里頓時沸騰起來,學生在朗讀中就會見文生情了。
五、運用多媒體提升感情
兒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動性、易受感染性的特點。適時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情境,能讓學生進入角色,在體驗中獲得美感,提升朗讀感情。如《一株紫丁香》中“一株紫丁香”代表的是孩子們的誠摯的心愿,是對老師的問候與感激,詩歌意境優美,情感豐富。為了能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感受詩的意境美、語言美,我先利用多媒體欣賞歌曲《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的第一段,在動聽的旋律中激發學生的生活體驗,拉近學生和老師的距離。接著再播放課件:一張電子賀卡打開,里面是一株盛開的紫丁香,寫有“教師節9月10日親愛的老師節日快樂”,為后面誦讀、感悟詩歌營造心理情境。感情朗讀是學生親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獲得語感體驗的重要手段。當我們潛心探索,因文因人而異,把“有感情地朗讀”真正落實到每一課的教學之中時,學生們就可以讀出感情,讀出思想,讀出境界了。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壇市華城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