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課是理論性、知識性很強的科目,面對教育新政,如何實施思想品德課有效教學,如何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思想品德課教書育人的雙重、突出功能?在教學實踐中,我積極探索,大膽實踐,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優化課堂結構,將讀、議、講、練四步教學法移植到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收到了比較滿意的效果。
第一步:自讀教材
讀是認知的首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學習目的和興趣的有效途徑,通過自讀,讓學生初步感知該節內容所提供的知識信息,分清已知,找出未知;明確知識的疑點、難點,形成對教材內容的初步印象,為深層次學習打下基礎。自讀本來可由學生課前預習完成,但面對教育新政,時間緊,課程多,任務重,初中學生獨立自學能力又不高,課前自讀往往無法保證。所以,自讀教材應放在每章節的第一節課進行比較適宜。
興趣是求知的先導。進行這一步時,教師可簡單交代本節或本框的主要內容,設計一些能激發學生自讀興趣的思考題,創設情景,渲染課堂氣氛,激起學生讀書的欲望。并強調自讀應以默讀為主,多動腦,勤思考,注意讀書的投入程度,切實收到自讀的實效。
第二步:爭疑求知
一節思想品德課就如同一篇議論文,其內容條理性、邏輯性很強。要深入理解教材,只有第一步的自讀是比較膚淺的也是遠遠不夠的。還要通過再思考、歸納、討論、總結,吃透教材內容才能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
自讀完成后,根據教師事先設計或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讓學生討論、發言,不苛求學生對知識問題回答的完美,只要能運用教材語言加上自己的認識即可。在體現學生質疑討論為主體的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作為這項活動的導演,可以說教師既是領導者、組織者,又是參與者。教師在課前首先就應該設計好這一環節。例如,對課本內容的把握可能會在哪些問題,學生會怎樣理解,如何進行糾正或提示、啟發、總結,如何激疑,鼓勵學生質疑,組織學生爭疑等,都應做到“有備無患,心中有數”。在具體實踐中,要靈活組織,機動駕馭,否則,可能會出現卡殼、間斷等冷板現象,有傷課堂氣氛。相反,如果組織得好,就會形成一種踴躍發言,激烈爭論,跌宕起伏的熱烈場面,使學生對求取知識的方式產生興趣,享受到親自參與,付出勞動后的愉悅,克服了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單調、枯燥、低效率的波芬培格現象。這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等辯證思維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這一步是對第一步自讀的深化,是對教材的更深層次理解。完成這一步,必須建立在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共同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應適時指導,注意激疑、鼓勵學生質疑、組織學生爭疑、師生共同解疑。
第三步,講中獲知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對教材進行感知、理解,并不是說不要講解。否則“傳道、授業、解惑”就不能完全體現。教師應對學生第二步所形成的知識樹進一步加工、整理、修剪繁雜,突兀主枝。教師應講解滲透,強調重點,突破難點,挖掘教材知識的深度,并引申、聯系實際,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升華所學知識,充分發揮思想品德課作為對中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陣地作用。另外,對教材知識的條理結構,教師有必要進行梳理、歸納,并突出重點,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看似重點俱到,實則紛繁蕪雜。
學生掌握結構化了的知識,就像掌握了一個井然有序的知識庫,獲取了新的知識時,知道如何歸類保存,當需要提取知識時,知道從何入手,迅速而準確地提取和運用。這樣,就使學生掌握了“活知識”,也能夠把所學知識靈活地運用到生活實踐當中去。
第四步:練習、檢測
做練習是對一節課內容的鞏固,檢測是對該節內容掌握程度的驗收,是信息的反饋,以便及時補救。目的是讓學生當堂消化所學的知識,并能學以致用。
練習的選擇應多樣化,新穎簡短,拾遺補缺。可用列表對比、缺項、填空、材料分析等多種題型來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另外,根據思想品德學科特點,可充分發揮“社會大課堂”的作用。教師要從現實生活中有針對性的選擇與教育要求相關的、發生在無限的時間和空間中的素材,特別是當今社會的熱點,并運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情理交融地解除學生的思想疑慮。比如,在講授九年級思想品德第4課“學會合作”一課時,我刻意找了許多競爭合作方面的生活材料,讓學生進行討論、分析,通過大量的事例讓學生明白合作之中有競爭,競爭之中有合作,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使學生領會合作與競爭在社會生活中的必要性,從而形成團結合作、樂于助人的品質。逐步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認識現實生活中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現象。正所謂“講之功有限,習之功無己。”
這一步不僅鞏固了已學知識,同時練習、檢測也是實踐能力的應用和體現,確確實實地提高了思想品德課的實效。完成這一步,就表明學生已實現從認知階段向能力階段轉化的飛躍。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第一步以讀為主,是后三步學習的基礎和前提;第二步以學生思考、討論為主,是深化第一步完成后兩步的關鍵;第三步以講解、引申為主,是有針對地突破重、難點的階段;第四步以訓練、檢測為主,即是對已學知識的鞏固驗收,也是形成能力的應用環節。這四步前后承應,環環相扣。在操作中只能步步為營,穩扎穩打,不能囫圇吞棗,急于求成。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導師”作用。“導”字貫穿始終,切不可有疑必講,有問必答,過早包辦,挫傷學生求知思疑的興趣和主動性,造成學生“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
綜上所述,四步走的教學方法有如下特點:
一、體現了現代教學論中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為前提,以構建知識結構為基礎,以思維訓練為中心;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掘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體現了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由應試能力的培養轉向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充分利用和發揮了現行思想品德教材內容多、實例多、適合于學生閱讀自覺的特點。
三、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又交給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自學方法,變學生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苦學為樂學,變死學為活學等,真正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四、由于采用閱讀、討論、講解、練習、檢測等多種方式教學、環環緊扣、層層深入,使學生當堂掌握和消化所學知識。
總之,讀講議練四步教學法適應教育新政,優化課堂結構,提高了課堂45分鐘的利用率,真正減輕了學生課后負擔。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郵市界首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