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了當前應用型本科“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采用基于網絡與資源的分級教學等相應的改革措施;論述了實行“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保證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大學計算機基礎 教學改革 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
一、概述
計算機應用已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計算機技能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世紀人才必備的基本素質。根據教育部的統一規劃,2001年在全國高中,2003年在城市和發達地區的初中,2010前在全國小學普遍開設“信息技術”課程。因此,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普及與發展,高校新生的計算機水平也在發生相應的變化。面向社會應用、面向專業應用、加強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強化實踐能力和培養創新精神,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已成為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非常重要的任務。“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是高校的一門必修的計算機公共基礎課,其教學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在信息化社會里工作、學習和生活所必備的計算機基本知識與基本操作技能。
二、當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新生起點差異大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普及與發展,高校新生的計算機水平已發生很大的變化,新生的信息技術平均起點水平在逐年提高。高校原有的非計算機專業以普及與掃盲為宗旨的“零起點”的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已不再適合所有新生的要求。由于大學的生源不同,所以新生的計算機基本技能參差不齊、起點相差很大。我校是農業院校,大部分的學生是省內外農村,目前的情況是:來自珠江三角洲以及經濟較發達地區的學生在中學階段已經學習掌握了較好的計算機基礎知識,而部分來自偏遠山區、經濟較落后地區新生沒有接觸過計算機,使得任課教師在教學中對教學內容的深淺程度和教學進度不好掌握。
2.“集中上課+上機實驗”教學模式存在缺陷
目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雖然改進了教學手段,普遍采用大屏幕投影,它可以突出信息的形象性及感染力,以形象生動和圖文并茂的教學內容直觀地顯示,可大大增加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率。但由于各類客觀原因,教學仍采用課堂按班級的“集中上課+上機實驗”教學模式,統一的集體化上課模式,無法滿足不同基礎、不同學習能力和方式的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導致基礎好的學生“吃不飽”,基礎差的學生“吃不消”。
3.學生面廣人數多、教師負擔重
由于“大學計算機基礎”是全校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公共必修基礎課,因學生多而采用大班教學,教師授課、輔導實驗和作業批改的工作量大、壓力大。由于授課的學生多,教師也難以過細了解所有學生的學習情況,影響教學效果。
三、改革的措施
1.新生實行“免修”+基于網絡的分級教學
(1)實行“通過性”能力認證考試
為解決上述問題,新生進校后,先進行幾周的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自我復習,然后參加基于第三方的“大學計算機基礎”的“通過性”考試。考試合格的同學可以免修“大學計算機基礎”,并給予學分;不合格的同學,則實行分級教學,繼續參加“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學習。
(2)基于網絡的分級教學
對基礎相對較好的同學主要采用“教師導學+網絡教學”相結合的學生自主學習模式,對第一門計算機基礎課應實行分模塊教學,將整個教學按知識點分成幾個模塊,通過分模塊集中開設講座的形式進行授課和指導學生如何學習,對于每一個模塊給出具體的教學要求、具體的教學任務、重點與難點分析等。
針對基礎差的學生和部分“零起點”的學生采用“面對面課堂學習”+“網絡學習”的教學模式。將重點、難點分散在理論和實驗課講授、演示。在課程教學網站上提供課程教學課件、教學視頻,學生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學習。
2.多元化的教學體系建立
原由的“課堂教學+機房實驗+課程網站學習”的教學模式已不能不同專業和基礎學生的學習要求。為實行“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讓大一的學生盡快地適應信息時代大學的學習生活,培養、鍛煉和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意識,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模式將逐漸從被動接受型向自主型學習過渡,使得“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
(1)基于立體化教材的學習
立體化教材包括紙質教材,相應的網絡資源、教學視頻,以及與課程內容相配套的練習、測試題庫。立體化教材可滿足不同基礎、能力,不同學習習慣和方式學生的學習需求。
(2)依托網絡教學資源的自主學習
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依托網絡資源開展學習,在網絡教學資源建設中,以任務式設計學習資源,對每個知識點、操作點首先提出任務,分析任務需要,再編制任務案例,將學習的知識與技能融合在案例中,使學生學習過程聯系實際,激發學習積極性。
3.立體化作業設計
(1)理論作業
理論作業主要針對基礎性概念和原理。課程的每個模塊(或章節)都給出了思考題,以及基礎知識測試題,學生同時可通過課程學習網站,在線練習和測試。
(2)驗證型實驗作業
驗證型實驗作業目的是驗證課程所學的基本內容,把實驗所用到的文字和數據等素材存放在課程網站上,每個實驗中給出實驗結果或打印樣張,沒有“實驗步驟”的內容,但對于操作難點和技巧給出相應的提示。目的是讓學生親自摸索實驗過程,去體會自己實驗成功的樂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效果。
4.改革成績評價方式和考試模式
多年來,我校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成績評價是將反映基本概念、基礎理論等知識的筆試與操作應用技能能力的機試和平時成績結合起來,注重學生的實操技能培養。合理有效的考試制度和考試方法在教學改革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幾年來我校學生在計算機等級考試,本科教學水平評估中的計算機應用技能等項目測試中均取得了優良的成績。但隨著今后基于網絡及資源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改的開展深入,根據教育部的要求、同時結合廣東省高校計算機公共課程的改革,為保證課程教學質量,我校將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實行基于第三方“通過性”能力認證考試,直接采用廣東省高校課程管理中心的無紙化考試平臺和試題。每個學生給三次考試機會,如考核未過的學生參加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取得的成績都也給予承認,或參加學校組織的“計算機應用水平技能”競賽并取得了良好成績,將同樣給予承認。采用第三方“通過性”能力認證考試,體現了考試的公正性、客觀性,保證考試成績的真實性。實現教考分離,將進一步促使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計算機課程。
四、結束語
本文分析了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現狀,提出了相應用改革措施。只有利用計算機、借助網絡技術,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和方法。使得教學模式逐漸從被動接受型向自主型學習過渡,將課程教學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采用“分級教學”,實行“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跟蹤信息技術的發展,調整教學內容;采用更有效的考試制度和考試方法等,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鍛煉和加強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意識。隨著經濟、計算機應用技術的發展,我們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將會面臨新情況、新問題,這些將會值得我們繼續探討和研究。
參考文獻:
1.譚浩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的新階段[J].計算機教育.2003.(12)
2.黃玲.開展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J].中國遠程教育.2004.(3)
3.伏秋平.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應轉向信息技術教育[J].中國高教研究.2004(6)
4.單芳,葉惠文.基于網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08(8)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仲愷農業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