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強朗讀教學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只聽老師滔滔不絕、不聞學生書聲瑯瑯的語文閱讀課,絕不是一堂好的語文課。
語文教學重點培養的是學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而這兩種能力的獲得所依靠的就是學生在朗讀中的體驗和感知。在語文課的語言感悟環節上,筆者也經常會設計這樣的問題:A.我感觸的句子是……我為什么(促使學生感悟)?B.最能引起我們的聯想的句子是……為什么(激發學生聯想)?C.我認為最有哲理的句子是……為什么(引導學生深入主題)?D.我還是能理解的句子是……(引導學生質疑)。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決定了語文答案也常常不是唯一的,只要學生的思維動了起來,就引導學生在對話中,沿著科學的思維方法積極地思考,允許學生答案的多樣性,而不再是像過去那樣給學生一個統一的標準答案,不固守教參里的唯一答案,而是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尋求最佳的答案。
二、提倡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
語文課程不僅要重視語文知識、語文能力的培養,更要重視對學生精神的熏陶感染。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強調教師的積極引導之外,還應尊重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獨特和多元的反應。在學習《丑小鴨》一文后,大部分學生都認為丑小鴨開始是可憐的,后來是幸福的。這是“共性”的一面,教師應當給予肯定。但是,我們不能被這“共性”所迷惑,因為,學生對同一內容的反應具有“多元性”。我們應有意發掘學生“個性”的一面,多引導啟發——“還有不同的理解嗎?”此時,學生就有可能展示以下獨特的觀點:丑小鴨的媽媽不是好媽媽,他沒有盡到做母親的職責;農夫雖然背著槍(文中插圖的),但他沒有傷害丑小鴨,是個很善良的人;我們應學習丑小鴨自信、自強的精神……有的還會提出以下質疑:丑小鴨變成美麗的小天鵝,以后的日子就一定會幸福嗎?會不會重新變成丑小鴨?丑小鴨變成美麗的小天鵝后,他對原來的家人、小伙伴、野鴨子、小鳥、獵狗還有農民會怎樣呢?……至此,“學習橫反應的多元性”這一理念,在閱讀教學實踐中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三、培養學生的語感,注重豐富語言積累
1.抓閱讀的數量。提倡擴大閱讀面,要求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班級的“好書共讀”圖書庫,有200多本,全天開放,為大家提供讀書資源),摘抄優美句子、詞語、名言、警句,能背誦優秀詩文。擴大閱讀范圍,擴展自己的視野,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社會化的活動將成為閱讀活動的新內容。
2.規定課外閱讀量。充分利用每個寒假、暑假,規定學生閱讀五部以上的名著,給學生推薦一些國內名著,要求學生必須讀。并要求學生做好讀書摘記,在語文課堂上進行交流或開展讀書摘記的評比。
3.提出積累各種語言材料,加強背誦的要求。通過星級作業(一星級、二星級摘抄書本上的好詞佳句,三星級摘抄課外的經典語段)的布置,要求全班同學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句子、諺語、歇后語等語言材料。學語文只有背誦相當數量的篇目,才能形成學生的文化底蘊,而這是終身受用的。
作者單位:新疆鞏留縣吉爾格朗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