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術課上總是能看到教師表揚畫得好的學生,其他學生很少顧及,畫得差的總是遭到批評。這種現象直接造成“中間生”無進取方向,“后進生”的反復失敗,自我貶低的傾向更為嚴重。我認為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著重從目標、語言、評價三方面去激勵學生、激發創作欲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目標激勵:目標是前進的方向。教師要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具體的、有一定難度、不同要求且又為學生所接受的學習目標。為改變學生的作業完成程度和完成質量不令人滿意這一現象,我從兩方面入手:第一是為學生制定每節美術課作業具體的要求和目標,同時為“后進生”制定課后應該努力的目標。例如在教《北京的橋》時,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難度不同的作業要求,認知能力一般的學生完成作業一: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表現一座你熟悉的或喜歡的北京的橋;能力較高的學生可以完成作業二:自己設計一座北京未來的橋。第二是運用競爭機制。這主要是抓住學生的好勝心理,讓他們為完成學習目標而在同桌之間、小組之間、大組之間、班級之間進行競爭。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每一點進步,或對某些長處有所發展的學生都給予鼓勵。如:造型準確,色彩效果好,制作精巧,作品有創新等都給予表揚和鼓勵。結果發現大部分學生勇于向困難挑戰,競爭意識增加,且作業質量大大提高了。
語言激勵。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具有深度和針對性的激勵性語言,給學生以肯定,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課堂的激趣導入、學生自主探究階段,我會尋找他們發言中的優點并及時進行表揚鼓勵。“你真會動腦筋!”,“你的想象真豐富!”,“你的想法真好!”,“你今天的看法十分獨到!”等。對于能力較弱的學生,我常使用“你能行”、“加油,這次你一定行!”、“沒關系”、“試試看”等激勵性語言,給他們以期待的目光,在情感上和精神上支持。別看這么一句不在意的話,可對學生是一個極大的鼓舞,認為老師非常信任他,課中學習就更積極了。激勵性語言的運用有助于揚長避短,有助于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選擇激勵性語言的時候,應充分考慮影響評價對象心理效應的種種因素,如:年齡差異、性別差異、性格差異、學力差異、心理差異、思想意識差異等。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關注學生個體的處境與需要,從言語中應體現教師對學生的尊重與愛護,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情感態度。
評價激勵。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對學生表現的即時評價尤其重要。如在知識新授、學生繪畫、作業展示、作業批改等各階段評價過程中,我通常采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多元、多維的評價方式。在評價中,盡量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把評價的權力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評價。學生們進行互評除了受評者得益之外,評價他人美術作品的學生也可以從中吸收別人的長處,還能培養審美能力和綜合能力,實現了教學評價的民主、公開、平等、全面、客觀的評價激勵。其次優化課后評價書面語。我在評價學生時采用等級制與評語相結合的方法。評語中激勵評價為主,并委婉地為學生提出意見,指明努力方向。此外結合學期總評、檔案袋評價、參賽參展等評價方式,縱向地評價學生的美術學習水平。力求做到:變“千人一尺”的評價標準為“千人千尺”的評價標準,多關注學生個性發展,使學生增加對美術的信心和熱情,讓學生真正做到敢想、敢說、敢畫、敢做。
俗話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伯樂的價值就在于善于發現他人身上的優點,進而大膽地開發、鼓勵和指導。教師要讓學生從其一言一行中受到激勵、感到振奮。這樣才會充滿信心,樂于參與,敢于參與教學過程,提高美術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江西省金溪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