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也和其他學科一樣,在教育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面向全體學生,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音樂課堂要突出人文性的特點。在音樂教學中,教師一要關注學生需求,合理施教;二要關注學生聲音,提高教學效率;三要關注學生個體,面向全體學生;四要關注學生身心,促進均衡發展。
關鍵詞:音樂教學 關注學生 教學效率 均衡發展
教育的本質是人的活動,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為了人的發展。音樂課堂要突出人文性的特點,關注學生是課堂組織者——教師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這個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這一問題還是被教師或多或少、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比如:蘇教版小學音樂第十一冊中《牦牛的小卓瑪》教學時,有很多教師是這樣設計的:首先,以《青藏高原》為背景音樂,讓學生欣賞西藏風光片,讓學生了解西藏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有莊嚴雄偉的宮殿——布達拉宮,有海拔最高的河——雅魯藏布江,有能抗風雨的格桑花,有高原之舟之稱的牦牛等,精彩紛呈,讓學生時不時地發出“噢!噢!”的贊嘆之聲。然后,導入新課:初聽后,讓學生了解小卓瑪是什么意思,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討論過后,進入歌曲教學,從重難點入手,從有特色的樂句入手,層層深入,讓學生學唱歌曲;之后,又進行了很好地拓展,讓學生學習幾個簡單的藏舞動作;最后在譚晶優美的《在那東山頂上》(《青藏高原》的姊妹篇)的音樂聲中,再一次回顧青藏高原的壯美,結束本課。
這樣結構的課,是很多人喜歡和推崇的,課的框架可以說是很好的。前不久,我就組織開展了這一內容的比賽課。參賽教師的設計不約而同,都與我前面所述大同小異,但實際效果卻是大相徑庭。通過這次活動,我再一次有了切身的感受:課堂40分鐘,你對學生關注的多少與課堂的成功與否存在很大的因果關系。
那么,在音樂教學中,如何關注學生,優化課堂呢?我感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關注學生需求,進行合理施教
教師——課堂的主導,不能把學生——課堂的主體當作是施教的工具,或者說是完成教學內容的工具。
很多的音樂課的設計確實無可挑剔,但還是存在這樣的問題:教師被教案牽著走,被課件牽著走,而學生則是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如何避免這一現象呢?
1.教師在備課和選擇教學內容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對重難點的處理上要靈活多樣。
2.在課件制作中,也要考慮到實際操作時的靈活性和變化性。也就是說,課件的設計,在實際操作中,能自由刪減或重復運用等。
3.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學內容適當增減。
在師范學校到小學實習時,指導教師要求我們把課堂上每一個環節所需的時間要進行預設,走上講臺至今,一直也有這樣的習慣,好多教師也是這樣做的。在公開課和賽課時,時間預設和把握更是很多人高度重視的。而這種時間的預設只是一種參考,而不能機械、教條,應尊重實際教學效果。
二、關注學生聲音,提高教學效率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因此,在音樂課堂中,教師往往很重視學生傾聽習慣和傾聽能力的培養。而在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了自身傾聽習慣與傾聽能力的培養。主要有以下表現:
1.不能很好地傾聽學生的發言
有些教師在課堂上很少讓學生發言,這是違背教學規律的,有的提出了問題讓學生回答,不管學生回答的怎樣,一概評價“很好”、“很棒”。一方面固然是教師的評價語言匱乏,另一方面也能看出教師沒能很好地傾聽學生,給學生以有針對性、指導性的評價。
2.不能有意識地傾聽學生的歌聲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一節音樂課不能對學生的歌唱聲音沒有要求。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歌聲,聽聽音高是否正確,節奏是否準確,聲音是否自然,情緒是否合適……這些都需要傾聽,不能為了快點進入下面的環節而充耳不聞,聽之任之,不作要求,不作指導,課堂的三維目標何在?這樣無疑就失去了音樂教學的意義。
三、關注學生個體,面向全體學生
音樂在許多情況下是群體性的活動,如齊唱、齊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音樂新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的任務,不是為了培養音樂的專門人才,而應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并使他們從中受益。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
記得在一次市級公開課中,有一位教師在上課時,遇到這樣一位學生:當老師說,你們跟著老師學一段孔雀舞,好嗎?大家都說好,只有一學生說不愿意。該教師沒有作出任何反應。結果,在后面的教學中,無論是唱、說、動等任何一項活動,這位學生就只是孤苦地坐在座位上,就像是一個局外人。
該教師的課上得非常精彩,但對該生的忽略無疑成了最大的敗筆,這節課也無疑成了一節失敗的課。據我觀察,這個孩子是個比較有個性的孩子,他可能認為自己是男孩子,孔雀舞是女孩子跳的,所以他不愿意。而老師忽略了他的感受,他有種受傷的感覺,導致他拒絕參與后面所有的活動。
四、關注學生身心,促進均衡發展
小學教育是發展性教育,小學音樂教學也要關注學生的和諧發展、均衡發展,重視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就像我前面所舉的例子,也許這一次音樂課,會影響這個孩子的一生。至少,在他的學習生活中這會是一段陰影,他會從此遠離這位老師,甚至會遠離音樂。《課標》指出,音樂課要通過各種音樂活動使音樂藝術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以利于學生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為其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在傳授音樂的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
總之,關注學生要從點點滴滴做起,所謂潤物細無聲,于細微之處見真情。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
2.汪中求.《細節決定成敗》,新華出版社
作者單位:溧水縣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