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表達能力是一種實踐能力。它的形成和發展靠科學培養和嚴格訓練。這里所說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同于人們一般的說話能力。它要求說話人的語音、詞匯、語法符合普通話口語規范;表達時內容正確,中心明確,條理清晰;要自然機巧,態勢得體;效率高,具有一定的美感等。一般說,人人都會講話,但達到以上要求,就比較難了。
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就是在口語基本理論的指導下,使人們的口語表達能力按照定向的要求,得以不斷提高和發展,以滿足社會需要,適應本職工作。
口語表達伴隨人的一生。一生中,人的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和提高,既具有連續性,又具有階段性,與自己的身心發展、年齡階段是緊密聯系的。在某一年齡階段里,其身心發展、生理心理的表現有該階段的特征,或有利于此種能力的培養形成,或有利于彼種能力的培養形成。人們的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也必須適應人的生理、心理發展的不同階段的特征,以求得最佳的訓練效果。
不同的學科,根據自身研究的對象及特點,將人的身心發展分為不同階段。國外心理學家根據人的身心發育,將人的身心發展分為10個時期。人才學按照智力發展過程,將人才成長和發展的階段分為萌芽期、繼承期、創造期、成熟期、衰老期。從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出發,根據人的身心發展不同階段對口語表達所起的促進和制約作用,可將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訓練分為起始期、形成期、成熟期。在實施具體的培養訓練時,可以形成相應的幼兒訓練、學校培養、社會實踐3個階段。
一、幼兒訓練
幼兒訓練階段,指的是學齡前的兒童口語訓練。這是人生口語表達的起點,屬口語表達的起始時期。
近年來的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的研究,證明了幼兒早期教育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人的智力主要依賴于大腦,而大腦的智力又取決于大腦的神經細胞,而腦神經細胞的形成并不是按年齡增長而逐年平均增長的。人所具有的140億個腦神經細胞中,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是在3歲以前形成的,到了5歲時,已全部形成。然而,這140億個腦細胞中真正被利用的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其原因在于大部分細胞由于沒有接受“刺激”,在生成后就中止了發育,終因老化而失去了功能。研究還證明:1~3歲是學習口語的關鍵時期。1歲前后,幼兒的潛在語言勢能就會在外界的誘發之下而形成可能。如果忽視了這個關鍵時期,就會影響一個人的終生口語表達能力。“狼孩”卡瑪拉,8歲回到人類,經過4年的教育,僅僅學會了6個詞、幾句話。可見,失去了幼兒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造成的損失是難以如數補償的。
幼兒口語訓練,應根據幼兒時期的生理、心理發展情況進行。總的說,此期幼兒智力的發展還不全面和完善,抽象思維能力很差,口語表達的生理機制還未能完全建立,口腔、舌頭等發音器官還不能順從地聽取大腦的指令,詞匯積累還很少,不具備靈活的組詞成句的語言“裝配”能力等。但他們的求知欲望盛,模仿能力強。因此,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幼兒園教育,都要善于引導幼兒觀察,善于通過游戲活動,幫助他們感知具體事物,培養形象思維能力,激發起他們口語表達的內因。要注重正確示范,從小訓練幼兒說話的規范化,給其良好的語言環境的影響,為其進入小學,打下良好的口語表達基礎。
二、學校培養
學校培養,是指在小學、中學、大學時期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口語表達能力訓練。這一階段,是人們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和形成時期。
學校教育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有明確培養目標的環境影響形式,它最富于教育的效益,比環境中的自發影響起著更重要的作用。人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只有經過學校的規范化教育,才能進入一個新的層次。
有人認為:既然幼兒時期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那么,幼兒時代已經會說話了,就不需要在學校中再進行系統培養了。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口語表達能力,歸根到底是智力因素活動的結果。人們的智力發展,在17歲以前是基礎階段,而17~30歲是高峰前階段。當智力發展正在進行時,口語表達能力也同樣存在發展的可能。正確的認識應該是:幼兒階段是使潛在的口語表達勢能得以實現的關建時期,而在求學期間,人的口語表達能力經過系統規范的培養訓練才能發展和形成。
學生時代,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具有極大的優勢。青少年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長才干的重要時期,他們的獨立意識、參與意識等逐漸增強,知識面不斷拓寬,認識思考逐漸深入,運用口頭語言交際的范圍擴大了,內容增多了。這些正有利于教育者抓住時機,因勢利導,施行科學系統的培養。
學生階段,學生大多掌握的是書本知識,缺乏生活經驗、社會閱歷,在為人處世、社會交往方面還不成熟,因此,他們的話語是“學生腔”“書生味”,這是難免的,是必然會出現的一個過程。在進行訓練時,我們應把重心放在規范化上,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進一步發展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要進行口語的表達方式、表達技巧方面的訓練,掌握各種口語表達形式的特點,以利于實際應用。要讓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參與社會交往,以提高口語表達的社會適應性。
三、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階段,人們的口語表達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并鞏固,從而呈現出相對的穩定性。在這種社會生活的環境中,人們的口語活動將取得更大的交際效益。
人們結束學業之后,走向不同的工作崗位,不同年齡、不同文化、不同職業、不同地位的人都可以縱橫交叉地進行口語交際。靈活多變的交際方式,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各具特色的口語風格,千差萬別的個性特征,為我們博采眾長、補己之短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離開校門的青年應迅速熟悉社會生活環境,主動進行廣泛的交際,在與人民群眾的交往中,積累生動的口語語匯,提高口語表達技巧。
在社會實踐中,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職業語言的培養。不同的職業,其語言的風格、特點是不同的。如對教師和律師的語言表達要求就不同。教師語言除了其教育性、啟發性等特點外,要做到語言生動、有感染力,而律師語言表達則要求具體、準確。律師在陳述一個被打傷情況時,只能具體說出打傷了幾處,而不能說“被打得遍體鱗傷”。只有當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與職業的需要完美結合時,才會顯示出它的動人心魄的力量,開放出絢麗之花。
口語表達能力培養的3個階段既反映了其階段性,又體現了它的連續性。我們若能在不同的階段都能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那么,從個體講,我們每一個人的口語表達能力就會得到提高,從整體講,我們整個社會的口語表達水平也會得到提高。
作者單位:河南省商丘幼兒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