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初中學生(7~9年級)應該學會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的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二至三篇名著。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課程標準》的要求并沒有落到實處。有的學生以課業負擔重為借口,不想學;有的學生認為讀書枯燥,不如電視、游戲有趣,不愿意學;有的學生拿著一本書,不知從何下手,不會學。這樣,實際上閱讀名著在很多時候成為了一句口號,并沒有真正落到實處。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面對這種現狀,就應該想法去改變,去探索讓學生樂意讀書的途徑,讓學生由被動的“要我讀書”變為“我要讀書”,盡量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不愿主動閱讀的現狀,讓他們自覺、主動、積極地去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能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那么,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我結合我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來談談我個人的一些不成熟的見解,和大家共同探討。
一、教師應勤于讀書,以身作則,樹立榜樣,激發學生的興趣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自己首先應該勤于學習,既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又給學生樹立一個可以模仿的榜樣。有了文化的積累,在教學時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來。這樣,既能幫助學生更充實地理解文本,又能展示自己淵博的學識。同時還明確地告訴學生,自己的知識是從哪本書上看來的,并簡單介紹書本的內容。通過這樣做,學生就會對這本書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讀課外書的欲望。例如,在教學《再塑生命》一文時,我結合作者的經歷,向學生介紹了米開朗琪羅、貝多芬、托爾斯泰等人苦難和坎坷的一生,并告訴他們這些都是從《名人傳》得來的。這樣,學生更能理解文本,理解名人們都是經歷過難以想象的困難才獲得成功的,理解人要勇于去戰勝生活中的困難這一主題。同時又能激發學生去讀《名人傳》的興趣。而這本書又恰是教材推薦學生閱讀的。
二、以成功的體驗,促進學生閱讀,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和動力
要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多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能的舞臺和機會,讓他們覺得學有所用。我結合學生的閱讀內容,開展了一些適合學生的活動,讓學生去展示自己。如故事會、演講賽、讀書征文、黑板報等。例如在初二上學期,我推薦學生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這幾本名著,我在班上開展了“讀名著,講經典故事”的故事會,讓學生將自己讀的名著中的精彩片段講給大家共賞。學生著實興奮了很久。通過活動的開展,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大大提高,同時,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融洽了學生之間的關系。另外,我還把閱讀課外書和寫作較好的學生作為典型,加以宣傳,讓他們介紹學習的經驗。其他學生既能學到經驗,又能夠讓這些同學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三、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能夠學
有一些學生,讀書不得方法,只是注意文章的離奇情節,而不注意欣賞優美的語言、巧妙的布局,不注意感悟情感,理解主題等等。而《語文課程準》指出:閱讀教學重點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因此,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不同水平,向學生介紹一些簡單實用的閱讀方法就很有必要。而方法的指導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書籍雜志,二是結合內容指導一些具體的閱讀方法。我在教學中,推薦了一些《大綱》推薦的書目,以及適合學生閱讀的雜志,如《故事會》《文摘》《讀者》等等。并指導學生學習用圈點法、批注法、寫讀后感等方式進行閱讀,以提高閱讀的效果。這樣,讓學生讀有所獲,不走過場,不搞花架子。
四、注重同學間的交流活動
學生之間開展讀書交流活動,在班上成立“讀書會”,每周用一定的時間組織他們進行交流活動,交流他們的讀書感悟和讀書心得,傾聽別人的見解,汲取別人的觀點,觸發自己新的思維,還能展示各自的勞動成果,樹立信心,激發興趣。
五、創設條件,保護學生的閱讀興趣
不可否認,在我們的家長和教師中間,有很大一部分人不能正確認識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意義,他們認為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會占用學生的學習時間,影響他們的學習成績。因此,他們會向學生做一些不恰當的宣傳解釋,甚至采用收書等過激方式,這樣,會在很大程度上阻礙學生的課外閱讀的興趣。這時,作為語文教師就要與其他科任教師以及學生家長多溝通,讓他們正確認識,積極配合。同時,要教育學生合理安排時間,處理好課外閱讀和學習的關系,讓二者協調發展,互相促進。
為了克服學生課外書籍較少,學生無書可讀的問題,“書友會”的成員們把書拿出來,互通有無,使他們資源共享。
當然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的培養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見效的,它需要教師不斷地探索,去總結提高。但我想,只要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為愿讀、會讀、樂讀的人,培養了他們良好的讀書習慣,我們的工作是有成效的,付出辛勞是值得的。
愿我們的學生在書海中快樂地遨游!
作者單位:四川省鄰水縣高灘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