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都有一個“通病”,就是怕自己的孩子受涼。氣候剛剛轉涼,就從頭到腳把孩子捂得嚴嚴實實,連窗戶也很少開。結果健康活潑的孩子被“好心”的父母捂出了“蒙被缺氧綜合征”,甚至導致窒息死亡。據《成都晚報》去年冬天報道,兩個月大的志志,因為爸爸怕孩子冷,與他同蓋一床被,不慎將頭蒙住導致窒息,送進醫院時孩子已沒有了呼吸和心跳。與志志有同樣遭遇的還有五個月大的“小可愛”,好在媽媽發現及時,才逃過一劫。也是去年冬季,浙江省立同德醫院先后接診3例“蒙被缺氧綜合征”,有2 例沒有搶救過來。
“蒙被缺氧綜合征”又稱“嬰兒悶熱綜合征”或“捂熱綜合征”,是冬季和初春嬰幼兒常見的急癥之一。多因家長粗心,導致孩子“捂悶”時間過久,引起嬰幼兒缺氧,高熱,大汗,脫水,抽搐,昏迷及呼吸、循環衰竭(表現為呼吸急促或不規則,面色發灰,口唇及指甲發青,等)為主的癥候群,若搶救不及時,可很快休克乃至死亡。多發生在1歲之內的嬰兒。除了蒙被,在寒冷季節把嬰兒裹成“粽子”的做法,也易使孩子發生“蒙被缺氧綜合征”。
嬰幼兒為稚陰稚陽之體,臟腑嬌嫩,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排汗散熱功能較弱,加之反應能力差,包得過暖又無力掙扎擺脫捂熱的不利環境,結果常導致孩子大汗淋漓,易發生高滲性脫水及代謝性酸中毒等一系列變化。此時室內若通風不良,還會造成呼吸器官通氣、換氣障礙,發生腦缺氧、低氧血癥和高碳酸血癥,出現面色蒼白、口唇紫紺、驚厥抽搐、呼吸急促、尖叫拒乳、身體灼熱等癥狀,對生命有很大威脅。
新生兒肩胛等處有一層棕色脂肪組織,它是貯存能量的倉庫,可以產生大量熱量。而小兒還有“一過性甲狀腺功能亢進”,這些因素都有利于嬰幼兒體溫的維持,起到防寒保暖作用。嬰兒“蒙被缺氧綜合征”是由于父母過度溺愛引起的。要預防“蒙被缺氧綜合征”的發生,就必須克服過度溺愛的心理。
切忌過分保暖宋代兒科大家錢乙早就指出“若要小兒安,常須三分饑與寒”,是很有道理的。秋末冬初,適當鍛煉孩子的耐寒能力非常必要。因為微微寒冷可使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旺盛,有利于小兒生長發育。三個月以上嬰兒,即使是嚴寒的冬天,只要風和日麗,就應把孩子抱出來活動活動,呼吸呼吸新鮮空氣,每次時間不可少于20分鐘。居室要經常通風,做到暖而不熱(最好維持在18℃以上)。
提倡母嬰分睡孩子睡在父母之間,不但太熱、易出汗,而且空氣污濁,不利于孩子健康。若父母睡眠不踏實,翻身等不小心動作還容易壓傷孩子,甚至引發窒息導致死亡。也不能讓孩子含著奶頭入睡,這樣也容易引起窒息。此外,不要在嬰兒面部罩棉被、毛巾或紗巾之類東西,以免堵塞孩子口鼻引發窒息。
衣被應該寬松嬰兒的中樞神經發育尚不完善,體溫調節機能差,體溫常隨室溫波動,所以冬季要注意居室保持相對恒溫。若無取暖設備,可將熱水袋用毛巾等包好,放在棉被外面,置于足底或身體的兩側,并定時更換熱水(不宜貼身體太近,防止燙傷)。不少父母認為,為了保暖,衣服應緊貼身體。然而專家認為,保暖最好是在身體周圍形成一定的空氣層,衣被寬松、柔軟、舒適、保暖性能好,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2~3歲的孩子不會自己表述冷熱,這就需要家長注意觀察。若孩子面色通紅,甚至頭上有汗,說明太暖了,應及時減掉取暖設備,或減少衣被;若孩子精神萎靡,面色蒼白,總想睡覺,則是孩子冷的表現,要及時保暖。
若萬一發生“蒙被缺氧綜合征”,應立即做人工呼吸和心肺復蘇,并及時送醫院搶救。因為缺氧時間較長會引起腦組織不可逆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