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和女朋友一起到商場購買結婚禮服,看到許多人正在搶購床上用品。擠上前一看,原來是商家搞促銷,價格比平時低許多,就買了兩套。滿心歡喜地回家后,才想到自己家中已經準備好了床上用品,根本不再需要……
大街上有兩個人不知什么原因爭吵起來,麗麗好奇地停止腳步,想打探一下原委。看清楚不是什么大事,頓覺無聊,轉身要走,卻發現由于越來越多的人也停住腳步,向這邊圍上來,交通已經堵塞了。后面的人不知道里面發生了什么,甚至踮起腳尖、抬頭觀望……
類似的現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事后人們又往往會感到莫名其妙,不知為何當時會有如上的舉動。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一點也不奇怪,這都是從眾心理在作祟。
從眾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于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其常見的表現形式有三:一是表面服從,內心也接受,所謂心悅誠服。二是口服心不服,出于無奈只得表面服從,違心從眾。三是完全隨大流,談不上服不服的問題,其典型表現就是“人云亦云”、“隨大流”;大家都這么認為,我也就這么認為;大家都這么做,我也就跟著這么做。
有的人對“從眾”持否定態度,其實它具有有兩重性,消極的一面是抑制個性發展,束縛思維,扼殺創造力,使人變得無主見和墨守成規;但也有積極的一面,即有助于學習他人的智慧經驗,擴大視野,克服固執己見、盲目自信,減少不必要的煩惱如誤會等。
從眾心理人皆有之,對“從眾”這一社會心理和行為,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認為“從眾”就是無主見,“墻上一棵草,風吹一邊倒”。
通常情況下,從眾服從多數,一般是不錯的。在客觀存在的公理與事實面前,像“母雞會下蛋,公雞不會下蛋”;“太陽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 我們不得不“從”。在現實生活中,女性穿旗袍、裙子,男性穿褲子,也很少顛倒過來。在日常交往中,點頭意味著肯定,搖頭意味著否定,而這種肯定與否定的表示法在印度某地恰恰相反,你到該地若不“入鄉隨俗”,往往寸步難行。
但缺乏分析,不做獨立思考,不顧是非曲直地一概服從多數,隨大流,是消極的“盲目從眾心理”,是不可取的。以被動為前提的從眾,勢必使你的獨特失去價值;一味從眾便意味著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拋卻了屬于自己的生活領地。
我們要學會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從眾”的積極面,規避“從眾”的消極面,努力培養和提高自己獨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問題,既要慎重考慮多數人的意見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從眾心理比較嚴重者要學會擺脫從眾的盲目色彩,增強自我意識,學會獨立自主,樹立自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用獨立的思想和明晰的腳印使自己主動融入集體的行列。凡事都“從眾”或都“反從眾”皆是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