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在電影、電視劇作品里看到這一些場面:當某某角色因為受到種種打擊或遭遇不幸的時候,就會不顧一切地沖到室外,奔跑在海邊,或空曠的田野,或雨中,去發泄內心的痛楚,這是比較科學又能達到一定藝術效果的表演方法。
科學研究表明,運動可以解除憂郁沮喪等不良情緒,從而增進身體健康,祛病延年。憂郁沮喪、焦躁煩悶、精神緊張,會降低身體抵抗力,擾亂身體的正常生理活動,直接或間接引發疾病。據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調查,由于情緒不好而患病的,占年門診總病人數的76%。另一份調查資料證實,在消化系統病人中,有1/3是由于長期情緒不佳而引發的。
運動解憂愁是有科學依據的。科學家早就發現,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半球,并各自擔負著不同的功能。左腦半球司數字、詞匯、語言文學、思維、分析等活動;右腦半球則司形象、音樂及非語言文字性活動。1953年,美國心理學家奧爾特試驗用微弱電流刺激人體時,多數人表現有喜悅感。他由此推測,人腦中應當有一個愉快區。進一步的研究顯示,人在運動時,左腦半球會逐漸受到抑制,而右腦半球則逐漸活躍而取得支配地位。憂郁等不良情緒通常是發自左腦半球,而愉快區則位于右腦半球。因此,運動可使人忘記憂愁不快,并使人產生暫時的愉快感。尤其是一些集體進行的娛樂性運動,比如賽球及游戲等,更能使人產生愉快感覺。此外,經常做運動,可使體能和精力充沛,增加應付現實生活中種種困難的能力,減少因為無法解決困難而產生的憂慮。
許多慢性病的患者,多數情緒抑郁寡歡,心事重重,這對疾病的治療是不利的。假如醫生允許做一定運動的話,不妨試試。醫學家認為,即使不能親身參加體育運動,多看一些體育比賽,也會使人產生愉悅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