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又稱1型糖尿病,其特點是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質代謝障礙。其發病主要有三個因素起作用,即遺傳、環境與免疫。遺傳因素是發病的基礎條件;環境因素如病毒感染等,并不直接引起胰島細胞損傷,而是啟動了機體的自身免疫反應,引起胰島β細胞損傷,胰島素分泌減少。臨床檢驗發現,患者血中有特異性組織相容抗原(HLA)及抗胰島細胞抗體,且胰島內有淋巴細胞浸潤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征。因此,學者們希望通過免疫治療,喚醒殘留的胰島β細胞功能,使病情得到緩解或痊愈,其中確認有效的有環孢霉素及硫唑嘌呤。
環孢霉素是真菌產生的一種非極性環肽物質,是T細胞免疫活性抑制劑。將該藥用于實驗性糖尿病大鼠和小鼠,取得了良好效果。未用環孢霉素治療的實驗鼠,80%胰島β細胞破壞,而治療組未見胰島β細胞損傷。進一步觀察環孢霉素對糖尿病人的治療效果(43例),用環孢霉素治療3~6周后,胰島素用量減少50%以上,且患者血中胰島素含量升高。而未用環孢霉素治療的對照組,病情依舊。治療效果受病程影響,早期患者的療效優于晚期患者。但環孢霉素的治療最適用量仍需進一步研究,且長期大量使用會引起肝腎功能損害。
我國天津邱明才教授在動物實驗及免疫研究成功的基礎上,用環孢霉素治療1型糖尿病患者16例,治療1年明顯好轉后出院。隨訪1~5年,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接近正常水平,血中胰島素水平也明顯提高。他還用鏈脲佐菌素(STZ)治療糖尿病急性眼病,取得了良好效果。用甲基強地松龍治療糖尿病足,效果滿意。說明糖尿病合并癥也可用免疫治療而治愈。
硫唑嘌呤為核酸合成抑制劑,可抑制免疫活性細胞DNA的合成,有免疫抑制作用。有人報告13例早期1型糖尿病患者,單用硫唑嘌呤治療1年,7例緩解,6例停用降糖藥物。后來有人將硫唑嘌呤與糖皮質激素聯合應用,觀察30例早期1型糖尿病患者,病情好轉加快,優于單用硫唑嘌呤治療組。但聯合用藥的程序仍需進一步觀察。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值得關注的免疫治療成果。
自體臍帶血輸入:美國學者對7例兒童1型糖尿病患者進行自體臍帶血輸入治療,治療6個月后,患者各項檢測指標皆優于6例對照組(單用胰島素治療),且未出現任何不良輸血反應。
全血輸入與血漿置換術:有人用全血置換方法對實驗性糖尿病大鼠進行試驗,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此基礎上對10例早期1型糖尿病患兒進行血漿置換,平均每人置換血漿1435毫升,占全血漿50%~60%,分3~4次在1~2周內完成。1個月后取得了良好效果,并維持了30個月。研究者認為,置換血漿能迅速排出對胰島β細胞有毒性的體液。如果在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前先置換血漿,可提高治療效果。但置換血漿可能帶入一些合并癥,如肝炎等,宜慎重。
其他具有免疫調節作用的藥物和方法,也在進行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如IL-2Ra單克隆抗體治療,重組人谷氨酸脫羧酶(GAD)65疫苗治療,抗人胸腺球蛋白治療,抗人淋巴細胞球蛋白治療,胸腺切除術,等。免疫治療雖然仍處于探索階段,卻對1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帶來新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