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相當于中醫學的“消渴”病,根據患者的癥狀及病變程度不同,中醫又將消渴分為上、中、下三消。其中口渴多飲為上消,屬肺燥;多飲、多食為中消,屬胃熱;多飲、多尿為下消,屬腎虛。如病久不愈,陰損及陽,則可見氣陰兩傷、陰陽俱虛之候。
我們在臨床實踐中發現,按揉穴位可以治療糖尿病,而且方法簡便易行。只要堅持操作,對早、中期及輕癥患者效果較好。對病程較長及病情較重者,應采取口服降糖藥物或胰島素治療。但堅持按揉穴位可預防病情進展,減少藥物用量。
上消(燥熱傷肺)
臨床多出現口渴多飲、口干舌燥、小便量多等癥。中醫學認為“肺主肅降,通調水道”,有促使水液的運行并下輸膀胱的作用,能調節、疏通全身的水液代謝。肺陰不足,外來的燥邪入肺,可引起肺燥津傷,肺通調水道的功能就會失常。當全身的水不能正常地分布到各個臟腑器官時,雖然喝水很多,但吸收不了,所以就會覺得口干舌燥,或伴有大便干燥;喝的水未能吸收,只能從小便排出,故多尿。
治法:消渴屬于本虛標實的病證,操作時要考慮到這個因素,先治其標,后治其本。治療上消證重在清熱潤肺、生津止渴。
選穴:胃脘下俞、魚際、少府、太溪。
胃脘下俞為經外奇穴,是治療消渴病的經驗有效穴,位于背部,橫平第8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如圖1)。 本穴多采用拔罐與按揉方法。

圖1
魚際為肺經的滎穴,位于手外側,掌骨橈側中點,赤白肉際處(如圖2)。五行屬火,火能克金,從穴性來看,其作用偏瀉,可清降肺之燥熱以治標。按揉本穴時不分時間。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治療是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療效的積累,所以平時有機會就要進行按揉。

圖2
少府為手少陰心經滎火穴,位于手掌,橫平第5掌指關節近端,第4掌、第5掌骨之間(如圖3),與魚際穴相配,具有瀉心火、清肺熱之效。

圖3
太溪為腎經的原穴,乃原氣輸注之處,位于足內側,內踝后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如圖4)。該穴既可滋腎陰,又能壯腎陽,補腎氣。腎陰是人體一身陰氣之本,補腎陰同時也是補肺陰。

圖4
操作手法:每晚睡覺前先用熱水泡腳,然后按揉雙側魚際(左側逆時針,右側順時針),每穴各按揉50次;隨后按揉雙側少府(左側逆時針,右側順時針),每穴各按揉50次;接著按揉兩側太溪(左側逆時針,右側順時針),每穴各按揉50次;最后在背部兩側胃脘下俞上拔罐6~8分鐘,起罐后按揉本穴(左側逆時針,右側順時針)各50次。感到局部發熱發脹為宜。操作手法結束后,平臥在床上,全身放松休息15分鐘,即可入睡。
使用本療法堅持按揉3個月后,就可以從根本上改善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