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季陶在國民黨內素以知日著稱,曾寫過《日本論》,對日本的國情、民族性格及風俗有過精當的描述。殊不知戴季陶對印度也頗有研究,而且長期熱心于發展中印文化交流,為溝通中印文化做出了貢獻。
創立中印學會
早在辛亥革命前,戴季陶就特別喜愛印度泰戈爾大師的作品,曾翻譯其詩文,登載在《天鐸報》上。五四時期,戴季陶因敬慕甘地大師的為人,譯其文并作詩歌頌,登載在1919年的《建設》雜志及《星期評論》上。甘地本名摩訶塔摩,戴季陶將其介紹給中國人時,經過審慎思考,最后將他譯為甘地二字,以顯示圣雄甘地甘于從地獄中救世救人的弘誓大愿,此譯名一直沿用至今。
鑒于中印源遠流長的交往歷史和近代兩國共同的境遇,戴季陶對中印文化交流特別重視。1933年6月間,在印度講學數年的譚云山在與戴季陶的交談中,慨嘆中印文化的衰落疏離,產生聯合印度振興中印文化的愿望,戴季陶當時就對其設想予以支持。1934年11月,譚云山從印度歸來,關于中印學會的事,已與印度方面接洽完成,商定由泰戈爾負責印度方面的組織工作,中國方面,由戴季陶負責組織。戴季陶考慮到中、印、英三國的關系,為避免產生政治上的糾紛,他主張:“目前中印文化之聯絡,只能限于文化,尤以偏于宗教文化為宜,若稍涉及政治,結果必不好。”據此方針,他指示中國的中印學會,“在第一期工作中,絕對不作宣傳,到第二期功夫開始時,方可將第一期工作情形發表。(亦無須取現代式之宣傳)以后三期四期均如是,自然于無形中,為政治經濟工商業等一切國民生活,均有莫大好處。”1935年5月3日中印學會在南京成立,為避免過多的政治色彩,此會推選當時的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先生為理事長,戴季陶為監事長。
1935年前后,大量中國書籍分批運送到印度。1937年3月,印度國際大學中的中國學院成立。戴季陶為中印文化合作取得初步成就而欣喜,與蔡元培以中印學會理監事長名義,致電泰戈爾表示欣慰,并聲明“愿共同努力,發揚東方之學術與文化,以進人類于和平幸福之域,而謀大同世界之實現”。印度方面的學會自1943年后,每年12月舉行會員大會,戴季陶皆致電或致函,以表示祝賀,直至1949年逝世為止。戴季陶為推進中印文化交流所做的努力,贏得了印度方面的信任和敬重。在中印學會成立之前,戴季陶就被推為印度國際大學的七人護法(相當于中國的大學董事會董事)之一。1946年波羅尼斯大學贈予他最高學位,1947年印度大學贈予他文學博士學位,兩大學均邀請其到印度參加贈予典禮等一系列活動,戴季陶均因身體有病而未能前往。
戰時出訪印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英國政府苦于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素知中印文化關系有悠久的歷史,于是寄希望于蔣介石派人前往做緩和工作。正因為戴季陶在中印關系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1940年他被國民政府指定為中國國民黨代表團團長出訪印度。戴季陶于1940年10月19日飛往緬甸仰光,轉飛印度。戴季陶一行于1940年11月18日抵達印度新德里,印度方面對戴季陶的來訪表現出了巨大的熱情。正在獄中的尼赫魯特地寫了題為《一位貴賓》的歡迎文章,文中說:“我代表印度人民,向他敬致熱烈的歡迎。……他負著友誼訪問印度的使命,也是中印兩國友誼日益密切的象征。相信他的這次來訪,在促進中印兩民族的密切友誼上,收到碩大的效果。”尼赫魯還在另一篇《印度與中國》的文中,主張以亞洲諸國組成一個東方聯邦,以擺脫大國的控制。他對滇緬公路的一度被封鎖表示憤懣,建議修筑一條鐵路,從中國邊界直通印度阿薩密的薩的亞,以便將大量的物資從孟加拉運來中國。
戴季陶在印度進行了頻繁而廣泛的訪問活動。11月10在加爾各答,戴季陶與80高齡、重病新愈的泰戈爾促膝長談,相見如故。11月28日前往孟買,拜見甘地大師,并在其家住了三天,兩人對一些國際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談。他還曾到尼赫魯的家中,專程看望了尼赫魯的妹妹潘迪特夫人(著名女外交家,世界上第一個女部長,第一個駐聯合國女大使,第一位聯合國大會女主席),并前往阿南德宮拜訪尼赫魯唯一的后代英迪拉。12月9日,戴季陶參觀了泰戈爾創辦的尼克坦國際大學,該校舉行了盛大的歡迎會。泰戈爾因病未能出席,仍寫了熱情洋溢的歡迎詞,高度評價了戴季陶的來訪及中國抗日的正義戰爭。稱戴季陶“光臨鄙校,實為中印兩國悠久文化,重新發生密切關系劃另一新階段。……現下,我愈深切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將光榮勝利的渡過當前的困難,中國將以精神戰勝侵略的事跡,昭示于現代”。應校方的邀請,戴季陶對國際大學的學生作了題為《中印兩國文化興衰離合因緣頌》的講演,受到了與會者的熱烈歡迎。在訪問波羅尼斯市時,正值摩訶菩提會年會召開之際,戴季陶被推為大會主席。會后,波羅尼斯市市民為迎接戴季陶的到來,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戴季陶被請坐在高高的大象上,由鮮花、音樂、歌舞簇擁,在市區緩緩而行。波羅尼斯市離印度圣地鹿苑舊址不遠,戴季陶特地參拜了這個初轉法輪圣地,并捐贈福舍兩幢,種了500棵菩提樹以示紀念。
1940年12月中旬,戴季陶結束了對印度的訪問,這次訪問,前后達兩個多月,行程近兩萬余里,戴季陶“東起加爾各答,西至孟買,北至德里,南至海德拉巴,處處都受到印度人民的歡迎,和印度各個宗教、各個族姓、各個階級、各種職業的人,有極親切的往來”,并贏得了印度各階層人士的普遍敬重。戴季陶出訪印度,使英印矛盾得到緩和,也廣泛爭取到印度人民對中國抗戰的同情與支持,并為1942年蔣介石出訪印度和中印互派使節做了先期準備工作。
維護祖國統一
戴季陶在努力促進中印兩國友好交往的同時,能夠堅持維護國家統一,不做無原則的交易。1947年尼赫魯發起召開泛亞細亞會議,邀請亞洲各國民間代表于3月前往新德里,商討亞洲有關的共同問題。尼赫魯也邀請戴季陶參加,并邀請國民黨和各團體代表參加。戴季陶認為召開泛亞會議,促進亞洲團結,是一件很重要、很有意義的事。他起初準備參加,后來發覺印度竟邀請西藏派代表參加,顯然是別有用心,認為自己不方便參加,便建議中央另選代表出席,而且為這件事先后兩次上書蔣介石,并函各方面提出意見。代表團團長鄭彥棻臨行前往戴季陶處請示意見,他指示鄭等人要慎言行,要加強與亞洲各國代表的聯系,關于西藏問題,最好能把他們列入中國代表團。后來,中國代表團赴印,正好和印度所邀的西藏代表同日同機抵達新德里。中國代表團抵達印度后,立即向印度提出交涉,表明中方立場,決不容許印度侵犯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由于中方的義正詞嚴,印度終于沒把西藏列為獨立國家,而只是以地方代表列席大會。
在正式開會之前,又發生一個插曲。當時,代表團團長鄭彥棻發現預備會議會場中所懸掛的世界地圖,把西藏列在我國國界之外,便立即向尼赫魯交涉,起初他敷衍推諉,后來答應予以改正。但開會當天的上午,還未改正。中方代表團便派葉公超找尼赫魯再度直接交涉,表示如果不改正,中國代表團便不參加開幕式。印度方面知道中方立場堅定后,才同意由葉公超親自將地圖上中國國界改正過來,把西藏包括在中國國界之內。鄭彥棻后來回憶說,戴季陶對此事處理的遠見和指示,維護祖國統一,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責任編輯 楊繼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