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對人的學習行為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情緒對人的學習行為有雙重作用,既能促進、增強學習效果也能削弱、減低學習效果。尤其是焦慮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更大。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掌握關于焦慮的基本知識,對于有效地調整焦慮,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有積極意義的。
一、焦慮的概念及產生
焦慮是對預計到的對自尊心有潛在威脅的反應傾向(擔憂)。當一個人體驗到因學習不及格或工作不稱職而喪失自尊與自信時,就會產生焦慮。
焦慮是一種復雜心理,它始于對某種事物的熱烈期盼,形成于擔心失去這些期待、希望。焦慮不只停留于內心活動,如心情煩躁、壓抑、愁悶,還常外顯為行為方式,表現為不能集中精力工作或學習,坐立不安,不思飲食,失眠或夢中驚醒,頭痛、心跳不勻、嘆氣、壓迫感、易發脾氣等。短時的焦慮,對一個人的身心、學習或工作無甚妨礙;長時間的焦慮,能使人面容憔悴,體重下降,甚至誘發疾病,給身心健康帶來不良影響。
二、焦慮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焦慮對學生學習的影響,總的來說是削弱、降低學習效果。但影響的程度視不同情境而有區別。學生焦慮的程度有高低之分,被焦慮所籠罩的時間有長短之別。焦慮程度高則學習成績低,而對于極少數優秀生即第五級學習能力的學生,焦慮高反而成績上升;而焦慮低于后四級學習能力的學生有較好的影響,特別是對第四級學習能力的學生。而后進生不論焦慮高低,影響都不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實際情況也是如此。
綜上所述,教師應該認真對待學生出現的焦慮現象,找出恰當的方法為學生解除痛苦和不安,為此我做了些嘗試。
對于缺乏自信心的后進生,作為教師應該對他們多加關懷和愛護,幫助他們樹立起自信心,幫助他們多分析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尤其在幫助他們時,可以有意夸大他們的長處、優點,多加鼓勵,減少批評。實踐中,我從兩個方面入手:
1.熱情指導
從生活上關懷指導他們,溝通師生感情,打消他們心中的各種疑慮、恐懼,對教師產生信任感,從而自愿講出心里話。學習上,特別是學習方法上,教師要給他們特別輔導,穩定其學習情緒,再進一步從思想上幫助他們提高認識水平,增強分辨是非、真偽的能力。
2.積極激勵
可安排他們擔任生活委員、文藝委員、勞動委員和課代表等工作,在實踐中增強自信心。有了成績要及時表揚。有缺點則只需通過個別談話,啟發他們認識。同時,通過班級干部共同幫助,使他們對集體、對他人產生信任感。
總之,作為教師應該在平時教學中多與學生接觸,深入課堂,深入學生當中,多與學生談心,與學生交朋友,這樣才能減少焦慮對學生的困擾。
作者單位:河北省鹿泉市上莊鎮南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