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新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作為重要的理念,所以我們要反思一下我們教師的教學,改變一些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
一、對化學課堂教學現狀的淺析
1.傳統的教育教學思想根深蒂固
至今仍有許多學校強調學生的任務就是要消化、理解老師講授的內容,把學生當作灌輸的對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識與經驗的存儲器,忘記了學生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有創造性思維的活生生的人。由于這種行為主義學習理論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我國絕大多數學生逐漸養成一種不愛問、不想問“為什么”、也不知道要問“為什么”的麻木習慣,和形成一種盲目崇拜書本和老師的迷信思想。
2.貪圖管理方便,便于操作
傳統教學模式提供給教師一套現成的教學程序,并規定了每一步驟的活動內容。這就為教師控制教學過程提供了有章可循的操作方法,這樣教師既有權威的強制力又有控制的具體方法,什么時候講解,什么時候練習都由教師決定,教師對課堂教學作全面控制,是“指令——服從”的管理模式,學生所扮演的是“遵從者”的角色。教師按照預定的步驟進行講授,學生亦步亦趨。教師權威的確立,教學階段的清晰劃分,使教師的管理有條不紊,操作易行,而這種嚴密控制卻帶來了鮮明的強制色彩,使教學機械死板,流于形式。
二、化學課堂教學現狀的改變——問題探究
1.通過化學試驗創設探究情景。化學是以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是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主要途徑。在化學探究性教學中,可以通過調整試驗順序。增補或改進試驗。改進實驗,變驗證性試驗為探究性實驗等方法創設探究情景,激發學生探究情趣。
如關于“碳酸鈉的性質與應用”一課中,實驗2,碳酸鈉和鹽酸反應使氣球吹大,這個實驗因為產生的氣體的壓強太小或因為氣體密性不好,而很難做成功,筆者見有教師作如下改進,在兩個量筒中加入等體積等物質的量的鹽酸,再滴入幾滴洗滌劑,用等物質的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產生的CO2使洗滌劑產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過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來判斷反應速率的快慢和產生CO2的量的多少。
2.通過生活實例創設探究情景。化學與人類的生活聯系緊密,選擇日常生活中的化學實例作為探究性教學的切入點,既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又能增強學生的實踐意識。
例如,在“碳酸鈉的性質與應用”教學前,常用作為早晨食品的油條展示給學生,問油條是如何制作,為什么體積會膨脹,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從而引出發酵粉的主要成分碳酸氫鈉的不穩定性。還可以通過摸過油條后,手上的油膩如何去除,引出Na2CO3的熱水溶液顯堿性,可以除油污,非常自然。
作者單位:河北省高邑縣中韓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