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調查目的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生要具有一定的創新思維,而創新思維是創新素質的核心內容,它決定著人的創新能力的高低。化學新課程標準要求通過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本調查擬通過一些與化學實驗或生活實際相關的問題分析,達到以下目的:
1. 了解新課程標準下高一學生在化學學科中所體現出來的創新素質的現狀;
2. 分析學習成績與創新素質的關系。
二、設計問卷調查表
我們首先設計了如下《新課程標準下中學生化學創新素質的問卷》,內容包括問題意識、批判性思維、發散思維、質疑能力四方面共13題,分五個選項(A. 完全不是B. 基本不是C. 無法確定D. 基本是E. 完全是)讓學生做出單項選擇。為了防止學生的慣性思維或猜測,我們把4個方面的題目打亂,并且分別設置選項的得分(比如一部分題目選A得5分,一部分則相反)。

三、調查方法
1. 調查對象:我校高一1班(A班)和7班(B班)的103名學生。
2. 調查手段:發放調查問卷,讓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下,以不記名的方式如實完成調查問卷。
3. 調查時間:2008年11月
四、調查結果與分析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03份,收回99份,回收率96 %。
我們從問題意識、批判性思維、發散思維、質疑能力等四方面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
(一)問題意識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和培養。問題意識從認知心理上講是指學生在認識活動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并產生一種懷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可以驅使學生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所以培養學生問題意識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而且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創新性思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們把問題意識作為我們的首選調查內容。
數據顯示,被調查的大部分學生的問題意識處于比較好的水平,其中約五分之三的學生的問題意識明確并且比較積極。
但是從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A、B班的學生相比來說,A班學生的的問題意識比B班學生的強,并且在得4分的水平上A班學生的數量將近是B班學生數量的兩倍。可見學生成績與學生的問題意識存在一定的關系。
(二)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理念關注的核心問題是邏輯知識與邏輯思維能力之間的關系,簡單的說,是知識和能力之間的關系。《美國學校教學課程與評價標準》認為:在課堂中應該形成一種氣氛,以批判思維為教育的中心。我們的教學除了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最基礎的知識外,也應注重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運用的能力。但在各種思維品質中,缺乏批判性是我們許多學生的共同弱點,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數據表明,學生對于各科目學習的態度具有以下特點:①從主流上(得4、3分的學生數量及平均分)分析,A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比B班學生總體稍強。②有極端現象(得5分的學生,B班學生比A班學生明顯多),這可能是B班學生在答題時的態度存在問題,也從另一方面體現了B班學生的叛逆心理要強一些。
但總的來講,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都不夠強,我們平時在教學過程中確實碰到不少這樣的情況:明明教材有不合理之處卻總是強調以教材為準;做出來的實驗現象與教材不同但作業、考試卻一定要按教材的要求去寫。由此造成學生就不會或者懶得對心中有疑問的知識提出自己的看法。新課程標準實施后,我自己感覺學生在批判性思維方面比以前的學生要強,若我們真的能實實在在按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去教學的話,我們的學生的創新能力一定會有大的提升。
(三)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又稱輻射思維、放射思維、擴散思維或求異思維。這種思路好比自行車車輪一樣,許多輻條以車軸為中心沿徑向向外輻射。發散思維是多向的、立體的和開放型的思維,是創新思維的重要基礎。
數據顯示,大部分學生發散思維處于比較好的水平。A、B班的學生相比來說,A班學生的發散思維明顯比B班學生的強,在5分的水平上A班學生的數量將近是B班學生數量的兩倍。可見學生成績與學生的發散思維存在一定的關系。
思維定勢人人都有。這種習慣性思維,妨礙思維靈活性的培養,不利于接受新知識。為了應付考試,教師運用題海戰術,學生死記硬背、被動模仿,學生思維固定在教師設下的框框內,導致思維形成消極定勢,學生的創造才能得不到培養。新課程教學已初顯其發散思維的培養優勢。
(四)質疑能力
質疑是人類創新思維的基礎,是指學生在認識活動中對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焦慮和探究。它是體現創新素質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心理學認為:“疑,最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這種反射,思維就應運而生。學生質疑是批判性思維的一種體現,也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前提。
數據表明大部分學生的質疑能力相對于其他方面的能力較弱。此外各個層次的學生分布比較均勻,沒有個別能力特別強或特別弱的現象。
五、結論
本次調查使我們比較全面地了解了學生的化學創新素質的情況,了解他們對學習過程中一些問題的認識。調查表明,實施新課程標準后學生具備了比以前要好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綜合創新素質確實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時得出A,B兩班學生的創新素質有一定差異,這跟他們的學習成績的相關性是:成績好的創新素質要高,說明基礎教育對創新教育有促進作用。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