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通過對七年級新人教版第二章整式的加減(P73)的數學活動課材料的研究發現:課本材料提供了以生活為背景的數學問題素材,其中蘊含了豐富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如活動2(購物問題)包含了猜數、方程思想、不等式思想和質疑反思的品質;活動3(月歷問題)是學生在熟悉的生活經驗中探索知識的奧秘——數字表示數,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有助于提高其合作探究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形成用數學化思維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為后繼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因而,我做出了上數學活動課的嘗試.
從思維的難度和復雜性考慮,活動2要求更高,因而把活動2與活動3的順序對調.另外,為了讓學生能學有所用,在課后增設了練習題 (下劃線句子為筆者調整或新增內容).下面是教學片段分析:

教學片段一(活動3)
根據問題,展開小組討論:
(1)在月歷中,位置連續的三個整數橫的和、豎的和、斜的和與中心數有何規律?
生問:什么是中心數?
生答:就是中間的數.
生答:我知道了,它們的和是中心數的3倍.
(2)在月歷中,可以找到稱為梅花結構的圖形,如圖1,問梅花瓣各格數的和與花心數有何規律.
生說:我知道了,花心就是中間的數,梅花瓣各格數的和是花心數的4倍.
師:很好.你們還能找出其它的具有這種特點的圖形嗎?
生:十字型、菱形.

(3)圖2是某月的月歷.帶陰影的方框中的9個數之和與方框正中心的數有什么關系?
(4)如果將帶陰影的方框移至圖3的位置,結論又如何?
(5)不改變帶陰影方框的大小,將方框移動幾個位置試一試,你能得出什么結論?你能證明這個結論嗎?
(6)這個結論對于任何一個月的月歷都成立嗎?
生答:成立.
師:你如何說明這個結論對于任何月歷都成立呢?
生:……
師:每個數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生:橫相鄰的差1、縱相鄰的差7.噢,老師不許說,我知道了,用字母表示數分別為a-1,a,a+1;a+6;a+7;a+8;a+13;a+14;a+15.它們的和為9a+63,是9的倍數.

生搶答:老師,我還有更簡便的方法:這9個數分別表示為:a-8,a-7,a-6,a-1,a,a+1,a+6,a+7,a+8,它們的和為9a,更易于觀察是9的倍數.
(7)如圖4,如果帶陰影的方框里的數是4個,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生搶答:右上框4個數與中間數的和與左下框各數之和相等.
(8)如圖5,對于帶陰影的框中的4個數,又能得出什么結論?
生搶答:17+13=30;12+18=30.
生又答:只要把圖6的兩個長方形沿著相鄰的兩行平行移動,規律不變.
【案例分析】學生每天從熟悉的月歷都會讀取需要的信息:如日期、星期幾、什么節日,對其中的數的規律有所掌握,如它們是連續整數、每周相差7天等.如何利用這些經驗去發掘月歷中的秘密,這需要教師誘發學生去思考.教師通過增設(1)(2)問,讓學生從簡單的數字去尋找月歷中的規律,引入梅花數,更是為尋找九宮圖的規律,搭建了更貼近于學生認知發展區的腳手架.而一個自備的月歷,為學生間的交流提供了一個平等的平臺.學生間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迸發,他們據理力爭,到最后發現月歷的秘密——用字母表示數,可以使一切問題變得簡單.
教師通過借用“道具”創設情景,引導學生發現身邊的數學,激勵學生勤于思考;有效的小組活動有助于學生心智的成長、激發求知欲和創造力,同時可以為下一節課一元一次方程的學習做準備,體現了學習的可持續性發展.

教學片段二(活動2)
一種筆記本售價為2.3元/本,如果買100本以上(不含100本),售價為2.2元/本.列式表示買本筆記本所需錢數(注意對的大小要有所考慮),請同學們討論下面的問題:
(1)買50本,需要多少元?120本呢?
(2)按照這種售價規定,會不會出現多買比少買反而付錢少的情況?
(3)如果需要100本筆記本,怎樣購買省錢?
教學片段實錄:
情景一(問題1)
學生1:老師,我不明白第一問的題意.
教師:誰來幫幫他?

學生2:我是這樣理解的:我到商店買筆記本,售價為2.3元/本,如果買100本以上(不含100本),批發價為2.2元/本.買50本,需多少元?120本需多少元?
教師評:學生2把問題理解為“零售價”與“批發價”的事情,大家認為合理和可接受嗎?
學生一起答:合理,無問題.
情景二(問題2)
教師:按照這種售價規定,會不會出現多買比少買反而付錢少的情況?
學生:有.
教師:你猜,會是多少?
學生3:99本.
教師問:你如何作出比較?
學生不語.
教師:如何體現多買比少買反而付錢少?它的實際意義是什么?
學生4:買99本的錢用批發價買,會得到更多的筆記本.
教師問:如何分析?
學生齊答:列表法.
教學片段三(閱讀課后作業3)(要求社會調查)
作業3:學校為了開運動會,(3)班要買54支礦泉水,(4)班要買52支礦泉水,兩個班的生活委員要去超市買礦泉水,你認為他們應該怎么做?
學生甲:老師,你忘了給條件啦?
教師:如果你在家里,爸爸叫你去商店買兩支啤酒,你需要帶著其它條件去買東西嗎?
學生甲:哦,我明白了.我自己搞定.
望著這個平時學習數學有畏難情緒的學生,現在高高興興地參與到社會調查,體會用數學思維去選擇生活用品,筆者感到高興.
第二天,這位學生告訴筆者,他與同學的調查結果:(1)在有名氣的超市中,沒有批發價,只有零售價.(2)一般的小零售店里,同一規格,2元一支,一箱1.8元一支,10箱以上1.5元一支.(3)有一間士多,1.7元一支.學生們的決策是與鄰班的生活委員一起到第二間小零售店買.學生們的理由是:買10箱回來需要1.5×120=180(元),比買106支多14支;但是如果學生去第三間買,則要支付1.7×106=180.2(元),只有106支.學生們選擇多買少付錢的方式購水.
【案例分析】現實生活中蘊涵著大量的有借用價值的數學信息,教學中要創設聯系生活實際的學習情境,讓陌生的材料熟悉化,抽象的知識趣味化,讓學生感到親切和需要.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一些買東西的經驗,但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用數學思維在方案選擇上作出決策的經驗.教師巧借“生活情景”,課堂上通過以疑導思、釋疑促思、層層遞進,鼓勵學生問新的問題,使學生們掌握了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調查獲取信息——比較整理信息——獲得策略——反思策略——選擇策略”的思維方式,培養了學生敢于質疑、敢于反思的數學素養,使學習具有有效性,能力具有延伸性,學習具有可持續性.
感悟與收獲
學生通過這個數學活動,在一種自然、和諧、愉悅的氛圍中,從課本的活動2實現了從生活化到數學化的再創造;從課本的活動3實現了生活問題最優化策略的再創造.
在整個數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既是設計者、參與者,更是主導者.教師通過精心設計問題串,增強了學生的符號感;激發學生學會如何提問、質疑;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如何建立數學模型,利用數學模型用最優化的策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幫助學生從數學活動過程中累積經驗,實現從直接經驗到間接經驗,獲得理性思維的升華.
課堂教學的要旨就是要促進學生學習,保證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而課堂上所有的要素都是為學生服務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必須有思維參與,并能從中真正獲得認知、能力、情感、態度層面的提升.這就是有效教學的體現.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