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口才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它應該具有這樣的特質:播音員語言的標準,日常用語的隨和,演員語言的感染力。教師這種高超的口才藝術并非與生俱來,得靠后天的修煉,這與高尚的師德、勤奮的習慣及適當的技巧密切相關。
一、高尚的師德是教師口才藝術的核心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新課標確認課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新知、平等對話的過程。這里提到的“平等對話”,實則是對教師的口才藝術的最高要求。所以教師應把自己從“權威”中請出來,以尊重和平等的心態去面對學生,以朋友的身份與他們零距離接觸,“蹲”下來看學生,用心去體會他們的感受,用心去聆聽他們的心聲,用心去品讀他們的思想,用心去觸摸他們的心靈,并給予他們充分的寬容和理解。
言為心聲,教師平易親切的口才藝術折射著教師心靈的明凈坦誠。教師口才的感情、思想,源自教師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源自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源自教師對學生赤誠的愛。教師要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與情感融入自己的口才里面去,使“情郁于中言溢于表”,從而打動學生,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受到強烈的感染。
所以,教師想要提高自己的口才藝術,首先應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教師要錘煉語言,就應錘煉思想。要使語言閃光、引人入勝,先要使自己的思想進發火花、光彩照人。只有熱愛自己祖國、熱愛生活、熱愛教育事業、始終
把學生裝在心上的教師才會講出熱情洋溢的、忠于人民教育事業的話語來。教師只有具備了高尚的師德,他的口才才具有動人的魅力。
二、勤奮的習慣是教師口才藝術的根本
勤奮是成事之本,想要讓自己的口才具有藝術性,秘訣只有一個字:勤。勤奮說易不易,說難不難,要努力使它成為習慣,一旦形成習慣,就成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內容,習慣也就成了自然的事了。教師口才的錘煉也不例外。
(一)勤于積累材料,錘煉生動活潑的口才風格
上海市特級語文教師于漪的成長過程是一個勤于積累的范例。她在大學是學政教的,到中學教語文,就一課一課的備,備到要上課了只好停下來,下課后總結一下經驗教訓,開始備下一課,她的教學手記就有厚厚一摞。就這樣不辭勞苦,幾輪過后,下筆成文,出口成章,使學生聽起來如行云流水,成為蜚聲國內外的教育教學專家。如她教《春》這一課,運用了非凡的口才藝術,帶領學生進入萬紫千紅的春天的意境:“春,列為四時之首,它是一個極富詩情畫意的季節。一提起春,我們就很容易記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一類的優美詩句。古今中外的遷客騷人,寫下了難以計數的春的頌歌。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更能勾起我們對春天的贊美之情……且讓我們走出教室,擁抱大自然,陶醉在迷人的春景之中,欣賞著大自然的無限風光!”
教師運用語言,達到這種境界,可謂掌握了口才藝術的真諦。但要達到這一境界,必須認認真真、扎扎實實地在日常平凡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進行積累,從大量的語言現象中總結出帶有規律性的法則。這就要研究學校教育活動每一領域的語言,要研究不同教育對象的語言特點,要研究不同學科教學語言特點,還要研究其他行業可借鑒的語言。在研究中,要勤于采集大量的語言材料,要善于分析綜合語言材料,還要持之以恒對某一語言現象進行跟蹤積累、研究。
且讓我們比較一下出現在課堂中的兩種敘述:
教師甲說:“學習要認真,不懂的東西要多問,裝懂是學不到知識的。”
教師乙說:“學習要勤奮,來不得半點虛假,不能豬鼻孔里插蔥——裝象。”
兩種語言表述同一意思,但效果截然不同。第一位所說事理明白,但語言平淡直敘,缺乏藝術;第二位的述說,運用了歇后語,生動形象,通俗易懂,也就更具吸引力。這種區別,在于能否勤于積累,是否講究了口才藝術。
(二)勤于口語練習,力求使自己的表述規范易懂
教師是通過語言把內在的意向和擁有的知識傳送給學生的,學生只有理解了教師的語言,才能理解和領悟教師所要講授的內容。故此教師語言必須要做到表意準確,吐字清晰,力求以淺顯明白的語言形式表達內涵深刻的專門性學問和內容。易中天的“品三國”,于丹的“說論語”,能在短時間內紅遍全國,受到熱烈的追捧,其最大的特征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詮釋中國經典文學。規范易懂的語言是教學語言互動的基礎,它能將教師與學生間的距離拉近。所以教師應時時審視自己的語言,如果發現教參教案中的書面語過于艱澀或深奧,可以自言自語地把那些話語多練幾遍,盡量用能讓學生明白易懂、“喜聞樂聽”的口語表達出來。
談到教師口才藝術,還應強調的一點,就是教師語言應該規范化,規范化的標志是講標準的普通話。很多教師在課堂上會不自覺的蹦出特色鮮明甚至含糊不清的地方口音,要改變這種語言現象,使自己的口語表達符合國家語委頒布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準》的要求,更需在“勤”字上狠下一番功夫不可。
三、適當的技巧是教師口才藝術的翅膀
口頭交流是師生互動的基本方式,教師運用適當的口才技巧能使交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課并不是簡單的聽與被聽的關系,更重要的還是師生之間的互動,你講得興致高昂,語調“上”了卻一直“下”不來,時間一長,學生只覺得滿耳都是噪音,很容易疲勞。相反,教師如果能控制好自己的語調,使之抑揚頓挫,時而高昂,時而低沉,學生當然就不會出現左耳進右耳出的現象了。如在上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時,教師可用情真意切、柔和的語言范讀,調子時而低沉時而輕松,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緩緩流動其中的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而講艾青的詩歌《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教師則應自然地流露出一種悲憤和深重感,語調要抑揚頓挫且富有感染力,讓學生感受到殘暴的侵略戰爭使中國人民蒙受的苦難及詩人憂國憂民的沉重情懷。
抑揚頓挫是教師口才的節奏美,詼諧幽默是教師口才的機智美,聲情并茂是教師口才的情感美,邏輯嚴密是教師口才的理性美;語氣平和說明了教師的穩重,語氣溫和表現了教師的耐心,語氣堅定反映了教師的信念;語句連貫表明了教師對內容的熟練,語句清晰反映出教師對內容把握的準確,語句完整體現了教師思維的嚴密,語句優美彰顯出教師扎實的功力。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