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體創設地理教學情境時,要注意把握教材的實質內容和情感基調,選取富有感染力的典型素材,根據不同的內容,創設不同的情境,及時把握情境設計的時機和切入點,達到情與境融合的效果,真正發揮地理情境的感染作用。
1. 結合故事,創設情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若利用一些與內容相關的故事或者典故創設教學情境,會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如講到“洋流”時可講到一個這樣的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曾使用密度流,給英國以沉重的打擊。當時,德國的潛水艇在關閉發動機的情況下,依靠直布羅陀海峽的密度流很順利地通過了由英軍嚴密把守的直布羅陀海峽,由于德軍關閉了發動機,沒有聲波等的傳遞,巧妙地躲避了英軍的監視,在密度流的幫助下,繞到英軍的背后,突發襲擊,給英軍很沉重的打擊。教師引入這樣的故事,即能幫助學生了解直布羅陀海峽的密度流,又能營造引人入勝的課堂氣氛,吸引學生。
2. 聯系生活,創設情境
聯系生活,創設情境是一種非常實用、極具效果的方式。例如在講到“太陽高度角的計算”時,我是這樣創設情境的:“學校剛剛給宿舍樓買了一批太陽能熱水器,校長要求同學們出謀劃策,看看怎樣安裝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太陽能?”
再如講到自然條件對建筑的影響時,可以聯系城市建筑,對比各地不同的建筑風格,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來講解,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相互關聯性。
實踐證明,通過生活實際來進行教學,會使教學效果非常突出。
3. 角色扮演,創設情境
讓學生假設或假想,從而扮演某種角色,去展示情境,在角色體驗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使枯燥的教材轉化為學生的形象表現,使學生在形象表現中掌握知識。例如在講到“雨林的前途——開發還是保護”時,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土著居民”、“政府官員”、“商業伐木公司老板”、“世界環保組織人員”,讓他們自己也成為情境的一部分,既是情境的感受者,又是情境的參與者和創造者,從而使地理教學更富有感染力和實效性。
4. 利用語言藝術,創設情景
地理教學實踐中,如運用詩歌、諺語、典故等文學性語言藝術來描述和講解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可以提高教學效果。講“垂直地帶性時”,可引用白居易的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又如講“天氣和氣候”時,可引用客家天氣諺語“朝起紅霞,雨淋頭那,晡起紅霞,曬死老爺”“云起狐貍斑,明日曬谷不用翻”等,維妙維俏,引人入勝。
記憶和識別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輪廓是教學中的難點,為了幫助學生記憶,我運用形象比喻法來教學,把某一省級行政區的輪廓與某一想象的物體(可以是動物、人物和其他物體)相對應,用貼切形象的語言描繪出來。如云南省的輪廓像一只開屏的孔雀、湖北省像一頂警察帽子、湖南省像一個尖鼻子的人頭、江西省像一個塌鼻子的人頭、青海省像大白兔等等。這種教學方法很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豐富的想象力,學生通過教師形象生動的比喻記住了相關省級行政區的輪廓,掌握了相關知識。
5. 借助實踐活動,創設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的實踐性和生活性,要求教師設計的教學情境應來自于社會實踐和學生生活。一方面,學生容易從一個熟悉的情境中理解情境中需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將新知應用于社會實踐中。
在講地理第一冊《地球的運動》一節時,為了講清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這一難點,我首先請兩位學生上講臺用地球儀演示自轉和公轉的方向。一位學生順時針撥動地球儀,另一位學生逆時針撥動地球儀。誰對誰錯呢?此問題頓時激起學生們的好奇心,急于知道結論的學生一定會認真地閱讀課本,尋找到正確答案:地球自轉、公轉的方向都是自西向東。這時再讓學生演示出正確的方向。教師還可進一步深入,如果我們現在的視線不在赤道,而是在北極點或南極點,地球的轉動方向又有什么不同呢?再請兩位學生上臺演示,其他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利用簡單工具(如乒乓球、鋼筆、鉛筆、瓶子等)也進行演示,觀察自西向東運轉的物體在上(假設為北極)和下兩種方位(假設為南極)運轉方向的不同。演示后學生又一次得出正確結論:北極上空呈逆時針旋轉,南極上空呈順時針旋轉。再經過我的補充講解,學生們已牢牢地掌握地球運動方向這一知識。學生這節實踐課記憶深刻,每當練習或考試對地球運動方向模糊時就會自己動手實驗一下,最終作出正確的判斷。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