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多媒體英語教學,往往是教師利用各種課件為學生提供逼真的視聽環境,通過視覺和聽覺的組合優勢,提高教學效果,這種教學方式進一步把電視機所具有的視聽合一的功能與計算機的交互功能結合在一起,產生出一種圖文并茂的、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有利于個性化的教學。但是,隨著認知學習理論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只是強調個性化教學是不夠的,在學習高級認知能力的場合,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創設適合小組合作學習的網絡資源環境
1. 提供學生學習的資源環境,以便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如提供一些信息資源,讓學生在互聯網中檢索信息;提供計算機支持下的通訊交流手段,讓學生縮短無效時間,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
最初,信息技術是封閉的,它作為演示工具出現在課堂上,它的實質是幻燈、電視、錄像和錄音機的綜合體,學生也只能通過看、聽來完成學習任務。在這個階段中,學生由于某種原因和條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很好地進行合作與交流,常常是被老師牽著思路走。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大量的操練練習型軟件和計算機輔助測驗軟件,讓學生能在練習和測驗中鞏固所學知識。此時的課件多用交互式,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和內容,實現了個別學習。像本校使用的“方生電子資源庫”“翰林匯多媒體課堂”“三辰影庫——初中英語綜合訓練”等軟件,便是在這個階段大量使用的,它比課件演示更為自主,更有利于個別輔導式教學和個性化學習。
信息化社會的飛速發展,使學生利用網絡學習成為可能。網絡的資料是動態的,處于及時更新的狀態,它推出的往往是最前沿最流行的學習教材。它的資料豐富多彩,涵蓋了社會的方方面面,為師生雙方的合作與交流提供了很大的選擇余地,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它的資料形象生動,圖文并茂,很容易吸引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我在英語教學中,不時精選大量的結合中學生心理特點的網絡學習資源來輔助教學,如英語兒歌、童謠、成語故事、卡通故事、趣味閱讀等,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和思路。在網絡環境流暢的情況下,我還要求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課外自測等,提高了學習英語的自主性和能動性,逐漸培養了合作學習的習慣。
2. 對網絡資源進行優化。作為教師,要熟悉網上適合中學生閱讀的材料,并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精心選取和編輯信息,使材料不但要適合學生閱讀,而且要體現教師的教學思想,更要有利于學生的合作探究式學習。我在選取網絡學習資源時一般遵循以下三個原則:(1)拓展性原則,從網上選取的材料應該對教材的內容有所擴展和補充,而不是教材的簡單重寫;(2)時效性原則,不僅指選取材料要講究時效,更應注意材料選用的時機,同時關注各個領域的最新成果,比如國內外的時事、基因、克隆、環保、航天等方面的內容;(3)趣味性原則,如英文兒歌、小故事、趣味閱讀等,讓學生始終保持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從而引發學習動機,從而有利于學生之間的資源共享、交流和合作。
例如,我在講授七年級下冊
Unit 3“Why do you like kolas”時,有些學生不了解樹熊的情況,我就鼓勵他們上網查詢,我不時在一旁作指導,幫助篩選材料,引導他們進行合作交流,并幫助加工編輯所獲信息。不少同學查找到了樹熊的生活習性等,喜歡動物的同學還下載了其他動物的資料。我整理了全部材料,放到一個文件夾中,讓大家打開這個文件夾進行資源共享。這種做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合作意識也得到了加強。
3. 提供多種認知工具、信息加工工具。建設網絡資源庫是為了給學生提供資料,但要培養學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以達到學生對大量知識的內化,還要為他們提供多種認知工具和信息加工工具。網絡的基本認知工具有:Explorer瀏覽器、E-mail、信息技術論壇等。學生常用的工具軟件有:文字處理軟件、信息集成工具、網頁制作工具等。
二、探索網絡環境下小組合作學習的基本方式
華南師范大學李克東教授認為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模式有四種:基于課堂講授的“問題探究”式學習,基于網絡環境下的“主題探究”性學習,基于因特網的校際“遠程協作”型學習,基于專題學習的“網頁開發”型學習。我經常使用“問題探究”式和“主題研究”式教學模式。以講授 “Christmas Day”為例,我就“Christmas Day”的有關內容提出了好多問題,并給學生布置了一些查找任務。各小組接到任務后,分工合作,你找有關“Christmas Day”的起源和由來,他找一些有關圣誕節的圖片,大家搜集整理資料、圖片后,以電子作品的形式上傳到校園網上,師生對各小組作品互相進行交流和評價。這一舉措,極大地推動了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學生和其他同學既是伙伴又是競爭對手,部分水平較高的同學不僅要和同伴協調工作,又要扮演指導者的角色,有力地促進了學生高級認知能力發展的合作式學習。
三、培養網絡環境下的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
研究證明,學生在具有良好組織結構的合作小組中學習,其效果遠遠優于傳統的班級組織形式。但是,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初期,常常不習慣,并且缺少合作的方法。我的做法是,以4人為單位組成學習小組,每組都有優、良、中、差學生,推選一位組織能力強、成績好的同學擔任小組長,小組長要組織協調好本組的學習,并且在小組活動中發揮自己的榜樣示范作用,同時對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進行分工等。當然,由于各小組組長能力的差異,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初期,往往小組合作意識淡薄,經常以自我為中心,我便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及時引導學生注意:“這是你小組成員的共同看法,還是你個人的看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有什么收獲?”經過不斷訓練,學生基本掌握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提高了學習效率。
四、網絡環境下對教師的要求
1. 在教學過程中,我深深感到教師不僅要具備文化素養、學科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能力,還要具備信息素養、信息化的教學理論和實踐能力,這不僅僅是因為信息技術是學習的對象,也因為它是學習的工具。
2. 教師角色的改變,由教書匠和知識傳遞者變為專家、指導、顧問和資源。也就是說,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擁有者和傳授者,而是學生的幫助者、促進者和指導者,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
通過一年多的探索和實踐,我所教的學生在初二畢業時,口語、聽力和閱讀量均已接近或達到初三畢業生水平,他們參加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初三組),獲得了較為優異的成績。但是,我認為無論是多媒體課件和教學軟件,還是網絡資源,都不能完全替代課堂教學。如何正確處理現代課堂教學和多媒體、網絡教學的關系,讓二者恰當地結合起來,更有效地發揮它們各自的作用,如何充分利用網絡環境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提高課堂效率,是我們今后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需要進一步努力探索和解決的課題。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