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除了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外,更重要是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在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前提下,激發學生興趣。
一、抓好初一第一學期的教學
新教材內容安排新穎合理、有趣、生動,對學生很有吸引力。“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是新教材編寫者的指導思想。初一學生翻開剛拿到的數學課本后,都感覺新奇、有趣,有想學好數學的欲望。因此我就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上下功夫,讓學生在初中的開始階段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如在教北京師大版第一章“豐富的圖形世界”時,充分利用現實情境以及現實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物體進行教學,鼓勵學生從現實世界中“發現”圖形。強調學生的動手操作和自主參與,讓他們在觀察、操作、想象、交流等大量活動中,積累有關圖形的經驗,發展空間觀念。盡可能增加教學過程中的趣味性、實踐性,幫助學生積累有關數學實踐活動的經驗,獲得一定的成功體驗。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生動活潑地展示圖形,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用有關數學史料培養學生興趣
從表面上看,數學似乎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學問,但如果把它同相關的歷史知識、故事聯系起來,學生就會對它產生興趣,就會主動地去思考,去探究。通過與學生們的交談了解到,學生喜歡聽老師在課堂上講一些與當天學習內容有關的數學小故事或歷史知識,可以令他們對所學習的內容留下更深刻、具體的印象,感覺數學是很容易學好的。結合教材,在教學上適時、適當地向學生介紹一些數學史、古今中外數學家故事以及數學趣聞,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
如講一元一次方程時介紹方程小史:14世紀初,元朝數學家朱世杰創立了“四元術”(四元指天、地、人、物,相當于四個未知數,如x,y,z,w),這是中國古代數學的一次飛躍。在我國,“方程”一詞最早出現于東漢初年(公元前后)數學經典著作《九章算術》的第八章“方程”,到唐、宋時期,對方程的研究達到鼎盛階段。這時所創立的用“天元術”解題,從設未知數到列方程都和現代數學十分相似。也就是在這段時期,方程的知識從中國傳入日本。通過數學史的學習,不僅可用數學家的勤奮治學精神激勵學生努力學習,而且還幫助學生了解數學公式、概念等理論的創始與發展過程,特別是數學思維方法的形成,更有利于今后在學習中借鑒。
三、利用數學的廣泛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的學生特別是初一的學生仍保留一些小學階段較為直觀的思維習慣和思維方式。他們通過平常接觸到的事物去理解記憶所學知識,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心理上越來越渴望獲得別人的認同,又喜歡通過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上的實際問題以證明自己的價值。在數學教學中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習,在實踐體驗、實際生活中嘗試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中的聯系,即數學來自生活實際,數學又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例如學習“黃金分割”時,指出自古希臘以來,黃金分割就被視為最美麗的幾何學比率,并廣泛地應用于建造神殿和雕刻中。但在比古希臘還早2000多年所建的金字塔中,它就已被采用了。文明古國埃及的金字塔,形似方錐,大小各異。但這些金字塔的高與底面的邊長的比都接近于0.618。不僅在建筑和藝術中,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黃金分割也處處可見。如演員在舞臺上表演,站在黃金分割點上,臺下的觀眾看上去感覺最好。
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指導學生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學習中的實際問題,經歷“做數學”和“用數學”的過程,架設起一座通向數學宮殿的興趣之橋,使學生在這一實踐過程中去發現興趣的源泉,并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感受到自己的勞動所取得的成就,體驗到戰勝困難后的歡樂。
四、利用實物、模型、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借助模型、實物、多媒體、電教手段或運用語言直觀創造教學情境,喚起情感活動,促進學生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學生帶進與教學相關的氛圍中,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為學生的思維“鋪路搭橋”。
傳統的幾何教學中,只憑教師口頭的說教和黑板上的板書是很難體現出情境創設中的懸疑性、疑慮效果,也就是說不可能產生強烈的轟動效果和視覺反差,不能給學生留下難忘印象而引起學生的注意。而多媒體信息技術就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多媒體的多彩的圖像,動態的影像和聲音,可以使創設的情境更生動逼真接近生活,使原本抽象的幾何概念,更接近實際,更能體現幾何概念的實用性,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比如講解《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可以用《幾何畫板》使直線移動,產生與圓的相離、相切、相交的動態位置關系,并在旁邊顯示圓的半徑與圓心到直線的距離的數量關系,學生們可以直觀看到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及圓的半徑與圓心到直線的距離的數量關系。
五、創設情境把問題故事化、生活化
既然數學來源于生活,那么我們的數學教學就應該聯系生活、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熟知、親近、現實的生活數學中進入課堂,使之產生親近感,誘發學生的內在知識潛能,使學生主動地動手、動口、動腦,想辦法來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學習。
如講“反證法”時,我先講“路邊苦李”的故事:古時候有個七歲的小孩王戎,與一群小朋友在路邊玩,看見一棵李樹,樹上結滿了李子,樹枝都快壓斷了。其他的小朋友看見后都跑過去摘,只有王戎站著不動。有小朋友問他為什么不去摘,他說:“樹長在路邊,李子那么多,肯定是苦的,不然,李子早就沒有了。”小朋友們摘來一嘗,果然是苦的不能吃。我講完故事后,引導學生討論其中的原因,用“反證法”的思維方式分析出王戎判斷“李子是苦的”道理,理出個“因為”“所以”之后,然后點題“反證法”。這樣學生對“反證法”的證明步驟就容易接受,體會反證法的思想。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