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和教學反思,使我領悟到成功的導語設計是教師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鑰匙,能開啟學生心智、集中學生注意力、引入新課、啟發誘導。導語設計得好可以石破天驚,先聲奪人。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當十分重視導語的設計。
情境渲染
情境渲染是人文性的體現,“感人心者,莫乎于情”。一定的情境產生一定的情感,教者動情,學者方能動容。教師引導學生進入語言所蘊含的情境,讓他們沉浸在藝術氛圍里,深刻地領悟語言中所體現的人文精神的豐韻。
1. 述背景、補信息。即介紹作者寫作時的相關背景,讓學生了解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的一些信息。如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描繪了月色下的荷塘美景,卻表達了作者苦悶的內心,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師在開頭導入時就須介紹當時的背景:“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于黑暗之中,許多愛國的知識分子不滿現實,但又不知如何改變現狀,因而內心苦悶、彷徨。朱自清就是其中的一員,這篇文章正是他這種心情的流露。”
2. 摹實境、調激情。即教師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描摹一幅圖景或一種意境,從而讓學生深受感染,融入到深藏在文里的情感中去。如我在講杜甫的《登高》時,是這樣導入的:“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一個頭發斑白、身體衰弱的老人,獨自登高于孤亭,強勁的秋風撕扯著他的舊衣,耳邊是風聲和不斷的猿鳴。放眼望去,滾滾而去的江水,滿目飄零的隕葉。讓我們一步一步地走進這個畫境,一步一步地靠近這個離人,一起去聆聽他的心聲!”
3. 講故事、增趣味。如講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時,就可給學生講有關王安石“雙喜臨門”的趣事。據說王安石23歲進京趕考,路上恰逢馬員外出聯擇婿,上聯是“龍王設宴,月蝕星燈,山食海酒,地為媒”,考期在即,王安石無暇應對。到京,主考官的上聯又恰為“玉帝行兵,風槍雨箭,雷旗閃鼓,天作證。”王安石用馬員外的上聯作答,高中進士。回頭又用主考官的上聯對馬員外,被擇為婿,真是雙喜臨門。這個故事增添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4. 借教具、助領悟。即教師在課堂上利用教學掛圖、模型、錄音、多媒體等教具,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我在講《哈姆雷特(節選)》一文,給學生播放影片《王子復仇記》中有關哈姆萊特戲劇“戲中戲”部分的內容。學生對人物形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尤其是他的語言、思想性格的矛盾,有利于總結人物延宕的性格,也有利于總結莎士比亞的語言藝術特色。
知識啟迪
情境渲染型的導語設計注重的是學生情感的挖掘,即以導激情。而知識啟迪型的導語設計方法則是工具性的體現,教師更注重的是對已有知識的運用,即以導啟思。
1. 析標題、明重點。即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題目的意思,領會題意和文意。議論文的標題通常是中心論點。如《時評兩篇》中江南客的《月餅消費要講文明》,作者聯系實際生活,舉例分析現實生活中人們在月餅消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指出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消費要講文明”。在新聞消息中,標題的作用更是舉足輕重,要在第一時間傳出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
2. 設疑問、引思考。即在導語中有意提出疑問,制造懸念,從而激發學生的求解欲望,積極地思考問題。我在講《過秦論》時,是這樣導入的:“回望中國的歷史,曾經顯赫一時的秦朝,是如何由弱小一步步變得強大的?秦面對強大的百萬之師,如何不費吹灰之力使強國請服、弱國入朝的呢?統一全國后的秦朝是如此的強大,又是在怎樣的情形下土崩瓦解的?作者悉心地描述了秦朝興衰滅亡的全過程,又有何苦心呢?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過秦論》。”
3. 溫舊故、引新知。即通過復習已學知識的方式來過渡到新課內容的講授。如在教《毛澤東詞兩首》時,我讓學生回憶并背誦曾經學過的《沁園春·雪》,借此領悟毛澤東作詞的風格,以及在這首詞中所寄托的思想情感,并讓學生思考《沁園春·雪》和《沁園春·長沙》這篇文章寫作背景是否一樣,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是否相同,有何內在聯系。
4. 作比較、難化易。即通過比較同一題材的課文來深化認識,將課文的難度降低。如,教授柳永的《雨霖鈴》時,可用小學課文《贈汪倫》導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在小學時,我們就學過了唐代詩人李白的《贈汪倫》,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也是書寫離別情懷的,同學們認真比較、稍加品讀,就會發現一個明朗豁達,一個哀傷凄切。為什么反差會如此強烈呢?我們現在先看柳永生平及時代背景。”之后介紹柳永生平及時代背景又可以與李白作比較。通過比較,學生就對柳永有了深刻的認識,對其風格也有了大體了解,這樣就會認真品味其詩。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