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成功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情感教育伴隨在語文閱讀教學中。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習情感
法國啟蒙思想家得羅說:“沒有情感這個因素,任何筆調都不能打動人心?!苯處熞朴趧撛O良好的情感氛圍,讓學生處在“我要學”的狀態下愉悅地學習。如果能以靈活多變、新穎獨特的導入語,或是有意識地創設一些能引起學生精神活躍的問題,把學生帶入新鮮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
導語的設計應從情感出發,把情感作為敲門磚,以扣擊學生的心靈。當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時,他們就會沿著這條情感軌道,走進課文,走近作者。在教《故鄉》一課時,可以設置這樣一個導語:”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有故鄉,我們都深愛自己的故鄉,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寫故鄉、思故鄉、贊故鄉。敘寫故鄉的風土人情,抒發告別故鄉的離情別緒,抒發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時的激動和欣喜情感……魯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的感受又是如何的呢,我們來跟隨《故鄉》中的‘我’的足跡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這樣的導語,能有效激起學生帶著情感去體會“我”回故鄉的喜樂悲愁。
在情景的設計上,我們除了像上面設計懸念情景以外,還可采用復述故事的辦法設計情境,比如我教學《信客》的時候,首先復述了信客在上海為客死他鄉的同鄉人料理后事的情節,引導學生迅速走進課文,體會信客任勞任怨、為人講信用、忠誠自己事業的精神。我們還可以利用直觀圖像或視頻的辦法讓學生感悟課文,例如教學《觀潮》,我找來有關浙江潮到來的視頻資料讓學生體會浙江潮到來時的壯麗畫面,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激活了他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根據素材,把握感情基調
語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詩歌,富有詩意的散文,引人入勝的小說,催人淚下的戲劇,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這些都蘊含著濃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引情,激起學生內心的感情波瀾,引發學生的情感,使之與作者產生共鳴,進而理解課文。
在教學之前,教師應先熟悉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確定用什么樣的感情和學生一起走進課文,準確地再現課文的情感基調,喚起學生的情感。如上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課,我們就可以主要扣住父子親情,讓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去發現父愛,體會這一人間至情,并結合自身經歷去體驗。這樣,教學效果就會明顯好得多。
三、啟迪想象,引入文章意境
新課標教材大都是文情并茂的文章,包含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教學這些文章,我們可以利用聯想和想象的辦法,讓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和經驗去體會和領悟。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呢?首先,創設問題情境。在提問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產生一種解決問題的愿望,最好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目的,起碼要收到“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效果。在解決問題時要引導學生進行類比、聯想,以達到啟發、開啟心靈的效果。其次,要適當設計一些多角度的思維練習,強化訓練學生的思維,進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達到情感升華的效果。再次,把色彩和畫面引入語文教學,引導學生心入其境。人的感受是一種積極主動、富有創造性的感性活動,它能夠令人產生心曠神怡的美感,外在的刺激可以引發我們千變萬化的情感之潮。
例如,在教學《春望》一詩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做如下的聯想和想象:假如你遠離自己的家鄉和親人,你會怎么樣?假設在戰爭年代,你離開親人多時你會有怎樣的心情?這些問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很快就能夠體會詩人杜甫在詩中表現出的憂國思家的感情。教學朱自清先生的《春》一課時,我們可以讓學生拿出自己的水彩和畫筆,根據作者的描繪,繪畫出春天的花鳥風雨以及春天在天空中飄飛的風箏,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圖畫說明構思的依據,在語言和繪畫的交融之中,體會春天到來時人們的喜悅之情。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