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文學體裁中,詩歌是最富有靈氣和美感的一種言說形式,小學語文教材中,古代詩歌必背書目中古詩有160篇之多,這些詩意境優美,寓意深長,以抒情為主流,愛國情結,異鄉情懷,親情友情,人生哲理都是反復吟詠的主題,在教學中不僅讓學生能記憶理解詩句,還要引導學生開拓視野,由表及里、因景析情、開拓詩的意境,提高審美的情趣和欣賞能力,體會作者蘊含在詩中的思想感情,從而提高語文素養。
一、從戰場體會愛國情
歷史上膾炙人口的詩歌,都有著獨特的思想藝術魅力,詩人忠于祖國,報效祖國的滿腔熱情往往在對戰爭場面的描寫中流露出來,王昌齡的《出塞》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畫面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萬里征程人末還”這一句既敘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嘆中暗示當時邊防多事,表達了詩人對于戍邊士卒的深厚同情,秦漢時的邊關,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而戰爭一直持續不斷,有多少士卒血灑沙場,至死末歸,又有多少戰士仍然戍守著邊關,不能歸來。詩人借助闊大、悠久的時空意象,表現戰爭給秦漢以來歷代人民的痛苦和災難。后兩句詩人為久戍的士卒發出呼吁,希望有像李廣那樣的將軍來率領廣大戰士打敗敵人,奪取勝利,使敵人從此不敢再來侵犯,這句融抒情與議論一體,直接抒發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愿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整首詩由古至今,有深沉的歷史感,場面遼闊,有宏大的空間感,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體會字里行間充滿著愛國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
二、從景物體會山水情
古詩中,一首吟詠山川景物的詩,就是一幅優美的畫卷,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景物的描寫中,獲得美的熏陶,美的享受,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首句把香爐峰渲染得很美,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不尋常的瀑布創造了不尋常的背景,接著詩人把視線移向瀑布,第二句“掛前川”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于山水之間,“掛”字很妙。但它化動為靜,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第三句寫瀑布的動態,“飛流直下三千尺”,一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飛”字把瀑布噴涌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然而詩人猶嫌未足,接著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驚人魂魄,這一比喻,夸張而又自然,神奇而又真切,從而振奮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豐富多彩,雄奇魄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象的空間。
三、從月亮體會思鄉情
“月是故鄉明”,故鄉的明月總讓漂泊他鄉的詩人魂牽夢縈,教學時,教師不妨從對明月的描寫為切入點解開詩
人的思鄉情緒。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其詩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不僅點出了時令是春天,其中一個“又”字深深地蘊含了詩人多年的企盼。春風吹過江南不知多少次,江南的田野山川不知綠了多少回,如今春風依舊,思鄉之情也在,可是詩人自己又身在何處?“明月何時照我還”是由“春風又綠江南岸”觸動詩人的思鄉情懷自然引發而來。詩人滿目新綠想起春風已經不止一次次綠遍大江南岸。可自己依然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到久別的故鄉,不覺寄情于明月,皎潔的明月啊,你什么時候才能陪伴我回歸故里呢?詩人思鄉之情更進一步表達出來。
四、從惜別體會朋友情
古詩中濃濃友情是一份十分可貴的精神財富,送別之作一般都是對友情的抒寫,如《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細雨綿綿,楊柳依依,在送別的宴席上,由于離別在即,心情復雜,兩人對飲,一杯又一杯,讓人總覺得似未盡意,總是勸友人再飲一杯,這里不只是讓朋友多帶走自己的一分情誼,而且有意地延宕分手的時間,好讓對方再多留一刻,因為從渭城西行出了陽關再也不會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況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陽關更遙遠的安西呢?字面上似乎是勸酒,實際上是衷心祝愿著好友在遙遠的地方一切平安。而高適的《別董大》是一首別具一格的送別詩,詩人在即將分手之際,全然不寫千絲萬縷的離愁別緒,而是滿懷激情地鼓勵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來,雖是北風吹雁,長云暗日,但此詩的情調卻明朗健康。“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既表達了彼此之間深厚的情誼,也是對友人的品格、才能的高度贊美,是對他未來前程的衷心祝愿。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