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得體?我認為這里的“體”可以認為就是語境;得體就是言語表達合乎交際情境。有人通俗地說,所謂得體就是根據需要說相應的話。 那么,如何才能把話說得得體呢?
第一、注意對象,掌握分寸。
任何交際都離不開特定的對象,所以與人交際一定要注意交際的對象,即要充分考慮對方的特征,諸如性別、年齡、職業、身份、文化、氣質、性格、愛好甚至禁忌等。在運用語言作交際時,應該切合實際,確定哪些該說,哪些不該說,該怎么說。俗話說,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看什么人說什么話。摒棄處世圓滑這一點,從語言表達上說,這肯定是必要的。譬如,曾經有少先隊員到冰心家中向老人獻花,問:“冰心奶奶,你今年多大了?”孩子天真、幼稚,這樣問情有可原,如果年齡大一點的,按照一般習慣,應該這樣問:“奶奶,您高壽?” 否則不得體。
同樣的身份,同樣的關系,因交際對象的性情、境況各異,交際時更應當掌握分寸。恭維女孩子,說人家漂亮,大多會高興;可如果對方的長相確實連一般都不是,甚至是丑陋的,你硬是說她漂亮,恐怕會弄巧成拙,惹怒對方。這時你不妨從她的學識、或者賢惠、或者體貼溫柔、或者善解人意等方面去贊美,力求得體。讓人家覺得你的贊美確實有幾分真實和誠意。
需要強調的是:在面對交際對象時,一定要充分了解對方,參透其心理心境方可做到言語得體,所以古人說“知人者明,知己者智”。
第二、適應場合,用語恰當。
這里的場合主要指交際的具體時空。交際場合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有莊重和隨便之分,有喜慶和悲痛之分,有內外之別。如非正式場合要親切、自然、靈活;正式場合要嚴肅、莊重、規范;娛樂場合要幽默風趣、生動活潑;悲傷場合要嚴肅、低沉、哀挽。
如某飯店,老先生生日宴會。老友熱情地點歌祝賀,掌聲響過,歌聲驟起,“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來到……”頓時主人容顏大變!盡管及時制止了樂曲繼續演奏,但是,整個現場的氣氛已十分尷尬。
外交場合更要講究語言的得體性,否則就不僅會給自己丟臉,還會給國家丟臉。
所以,語言得體就得講求切情切境,入旨入理。
第三、結合語境,講究目的。
交際語言應注重目的,有的放矢。交際目的不同,說話的詳略、重點的選定都應有所不同,否則,就會降低語言的表達效果。
第四、把握語體,和諧自然。
口語,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文,不要有同音歧義,不能用括號。書面語可以分為政論語體、科技語體、文藝語體、應用語體。其中,應用語體包括啟事、通知、申請書、請假條(通俗易懂、簡潔平實、實事求是)、廣告(形象生動、多用修辭,如對偶句、排比句、押韻句)等。
第五,謙敬禮貌,臨機應變。
我國具有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史,素稱禮儀之邦。源遠流長的文化歷史傳統,鑄就了中華民族重視禮儀、禮節、禮讓、禮貌的鮮明個性。我國2000多年前的一部專講禮儀的典籍《禮記》就指出:“言語之美,穆穆皇皇。”意思是說,言談的優美,在于謙恭、和氣、文雅。文明禮貌的語言使人真誠相待,和睦相處,有利于建立友善的人際關系,贏得別人的了解和信任。
善于機變,巧于應付,變被動為主動,化不利為有利,是口才表達主體應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和技能。相傳南朝梁有個大臣叫蕭琛,在蕭衍還沒稱帝時就與他交好。后來蕭衍當了皇帝,兩人關系仍很密切。一次,武帝蕭衍舉行大型宴會,酒過幾巡之后,蕭琛有些醉意,就爬在案幾上。武帝看見就用棗子投他正好打中蕭琛的頭。蕭琛拿起盒子中的栗子正好打在武帝臉上,武帝一臉怒氣。蕭琛馬上說道:“陛下把赤心投給臣,臣怎敢不用戰栗來回報呢?”說得龍顏大悅,自己也化險為夷,其思維敏捷、巧于應變讓人頗受啟迪。
的確,現實生活中,各種出乎意料的境況可能隨時發生,那就要求我們隨機應變,巧用曲解、雙關、諧音、象征、飛白等藝術手法來“救場”,這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說起來輕松,做起來就難了,因為,如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