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歌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我國古代詩詞是人類精神文明寶庫中極其燦爛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值得驕傲的輝煌文學遺產中的瑰寶。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下文簡稱為“新課標”)在閱讀目標中明確提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并在第四學段(7-9年級)的優秀古詩文編排中列出古代詩詞指定篇目35篇和推薦篇目23篇。這樣的規定,對于加強愛國主義和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無疑具有深遠的意義。
怎樣以新課標所規定的這些指定篇目和推薦篇目為范本激發起學生對古代詩詞的學習熱情,怎樣正確引導學生盡可能多地了解和學習我國古代的優秀文化遺產并最終實現“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這是每一位初中語文教師在解讀新課標時必須首先思考的問題。然而,從現實的語文教學實踐看,大部分老師卻忽視了這個環節,只是簡單地認為:古詩詞的教學對于初中生而言,重要的是“積累”,能做到“三會”(即會讀、會背、會默寫)就算達到了目標,至于是否能“有意識地感悟和運用”,那是高中語文老師的職責。究其原因,還是應試教育的慣性思維在作怪。
由于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師基本屬于在應試教育的“呵護”下成長起來的一代,而且又大都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延續著對學生的應試指導,長期的考試神經對各種命題的趨勢和特點特別敏感,并很快地將這種感悟實踐于自己的教學之中,于是,對于古詩詞的教學就自然而言地偏離了新課標的方向而進入了一個誤區,那就是跌入“背”和“默”的深淵而不能自拔。
如何避免在古詩詞教學中走進舍本求末、事倍功半的誤區?如何在應試教育的框架下實現高分數和高素質兩不誤?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有益的嘗試。
一、正確領會新課標要求,提高對古詩詞教學的認識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古詩詞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確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引以自豪和驕傲的文學瑰寶;另一方面又要全面準確地理解新課標關于“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的要求,將古詩詞教學提高到“加強愛國主義和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高度,利用語文教學這塊主陣地自覺履行好全面培養人的職責。
二、注意合理的鑒賞流程,遵從古詩詞教學的規律
詩是由意象構成意境,再由意境體現詩情的。意象是詩的基礎,意境是詩的畫面,詩情是詩的內涵。鑒賞一首詩必須從意象著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詩情。“意象——意境——詩情”是鑒賞古詩從局部到整體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從藝術鑒賞的角度看,對古代詩詞要做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這實際上包含“觀——品——悟”的完整的藝術鑒賞過程。所謂“觀”,是指接受者透過藝術的形式符號在直觀層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所謂“品”,是指接受者根據各自的審美文化心理結構和經驗,凝神觀照,發揮想象力,細致地體味作品,充實、豐富、發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個性;所謂“悟”,是主體對藝術品的意象品鑒漸入佳境后,終于升華為對意境的感悟,從而達到“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這種藝術接受的最高階段和理想境界。
筆者認為,學生接觸到課本或課外詩詞作品,掃清文字障礙,會認會讀,并初步感知其內容,這是第一步“觀”的過程;借助參考書或在老師的幫助下,了解詩詞的背景,理解其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能夠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和默寫,這是第二步“品”的過程;能夠設身處地將自己自覺融入詩詞作品之中,去揣摩作者的創作意圖和生活情感,去進行表演和再創造,這是第三步“悟”的過程。我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既要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循循善誘的引導,又要根據學習的實際情況適當提高要求。一般而言,初中生古詩詞的教學不必要每篇必須完成“觀”“品”“悟”這樣三個層次,可以因人而異、因作品而異,但至少應該達到詩詞鑒賞的第二境
界——“品”的階段。
三、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以美的形式感染和教育學生
“美總是要以美的感性形式來顯示人的本質力量的”。我們要把古詩詞教學過程看作一個綜合的智力活動和情感活動的過程,其要素包括教師、學生、教材、教學方法、教學環境等。要精心設計,優化組合,最大限度地發揮各要素的功能,構筑符合目的性和規律性的最佳結構形式,發揮教學形式美的組織作用,使教學內容得到突出和強化,從而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審美情趣,增強教學效果。
歌德說:“藝術要通過完整體向世界說話。但這種完整體不是他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的心智的果實,或者說,是一種豐產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氣的結果。”古詩詞教學藝術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審美創造,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要充分利用教學過程中的各種要素,融進自己的認識、理解和評價,在再現教學內容的同時,融進自己的思想情感。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完全被動的教學態度,只能是枯燥的形式主義的教學,無美感可言。科技的發展為教學形式的優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教師要充分運用聲、光、電、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設備,使無聲的文字教材與音、色、像相互配合,豐富語文課教學的形式美,力求使古詩詞教學的內容美和形式美相統一,讓學生在真、善、美的王國里探幽攬勝,自由翱翔。如教學曹操的《觀滄海》,可以將朗誦、影視、討論、繪畫、表演融為一體,讓學生在一個立體的仿真空間中去品析和感悟;教學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可以選擇一個春光燦爛的日子,找一處有山有水的公園,將課堂教學搬到鳥語花香的室外,讓學生邊觀察,邊體會,邊思考,邊討論。總之,將營造愉悅的氣氛和真實的場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配合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讓學生于潛
移默化中愉悅地領略古詩詞的詩情畫意。
四、著重“悟”的挖掘,引導學生進行現實美的創造
大語文教育觀已經成為語文教育界的共識。大語文教育的實踐要求研究語文教育現實美的創造。美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本質力量的對象物。教師要把學生帶到大語文教育環境中去,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理想,激發學生追求美、創造美的熱情,為美化祖國和人類世界造福。
引導學生進行現實美的創造,就要從指導學生觀察大自然的各種風光景物入手,引導學生品味豐富多彩、五光十色的自然美,從而提高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結合教材中關于自然美的描寫,引導學生進行感悟和聯想,從而加深對語言美的理解力,逐步提高運用這些美的語言去創造表現自然美的能力。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曹操《觀滄海》)可以用來觀賞、表述大海、太空宏觀世界的運動美。“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可以指導學生領略對雄山大川的高大和秀美的描繪,并學習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美好感情和蓬勃向上、積極進取的偉大抱負,從而明確在顯性的自然美的創造中往往隱含著深廣的社會內容。尤其值得提倡的是,我們還可以把古詩詞教學和寫作教學、書畫及歌舞表演結合起來,實現古詩詞欣賞與現實美的創造一體化。比如,學習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我們可以結合作文《我的人生觀》,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忠心報國、視死如歸的決心和崇高的民族氣節。學習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我們可以結合布置學習創作水墨畫,讓學生在創作中體會通過對秋天幾個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的選取與巧妙組合創造出一種蕭瑟凄涼的意境并以此襯托天涯游子孤寂凄楚心情的獨特風格。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我們可以結合歌舞表演的形式,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將抽象的人生哲理具體化、形象化,以自然界的澄凈映襯自己胸懷的超脫開朗的技巧。這種結合,既加深了學生對詩詞內容的理解,豐富了學生的創作和表演內容,解決了學生創作的“無米之炊”的問題,又培養和提高了學生創造美的能力,一舉多得。
總之,筆者認為,如果我們的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不是將眼睛緊緊地盯在中考的卷面上,而是以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為目標,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展,著眼于學生全面綜合素質的提高上,那么,學習古詩詞就不會再是一種小和尚念經式的有口無心,也不會是口干唇焦、不得要領的苦刑折磨,而是一種聲情并茂、興會淋漓、發諸口而注于心、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審美愉悅。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