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素質教育,改革語文課堂教學是當前勢在必行的趨勢。而語文教學改革的重點是課堂教學方法的更新。也就是把過去應試教育中傳統的呆板的教學方法即將教學內容硬灌給學生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從根本上改變過來,這樣學生的創新意識、自主合作精神才能有效釋放出來,也才有利于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只有教學方法的更新,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感,變“被動”為“主動”,變“厭學”為“樂學”,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因為“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動力,也是最好的老師,有了學習的興趣等于有了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與此同時,語文教學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帶有濃厚的情感因素。寓情于教,有助于強化語文教學的這一特點。青少年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每人心中都有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他們需要情感的滋潤。為了不至于造成學生情緒低下,聽課乏味的狀態,我認為,語文教學必須滲透情感教育。所以,我努力結合課文中蘊含的真摯情感,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可采取以下三種方法。
一、分析法
語文教材中情感教育的內容相當豐富,教學通過對課文的理解分析,在很大程度上能影響學生的情感。如《誰是最可愛的人》就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作者抒情的筆調熱情贊頌了志愿軍戰士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文中選取的三個典型事例,從三個不同側面表現志愿軍戰士的精神品質。在教學中通過具體分析,讓學生理解到三個事例既有代表性又有內在聯系。松骨峰戰斗表現志愿軍在對敵人的狠,馬玉祥冒險搶救朝鮮小孩是表現志愿軍對朝鮮人民的愛,第三個事例則提示了產生以上行為的思想基礎——美好的心靈、崇高的境界。加上首尾呼應的議論抒情段,學生對志愿軍的敬意油然面生。又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表現了父子之間那種深沉真摯的愛,教學中抓住父親爬過鐵道去買橘子時的細節描寫進行分析,讓學生體會逆境中父子離別時的憂傷的情形及感受,很容易使學生為之動情,產生共鳴。
二、朗誦法
朗誦能陶冶人的性情,增強藝術的美感,是語文情感教育中的一種好形式。特別是詩歌教學,通過朗誦可使學生捕捉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進入一種高層次的情感享受。朗誦時應注意了解詩人心聲,把握詩歌內涵,借助豐富想象,加強藝術感受。如柯巖的抒情詩《周總理,你在哪里?》就要注意朗誦,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誦全詩,領會作者在周總理逝世之際滿懷深情地“尋找”總理的真情實感。雖然周總里逝世時舉國悲痛的情形學生不熟悉,但詩中那飽含深情的詩句,那無限的綿綿的哀思,朗誦時往往會把學生帶入那種“尋找”總理的境界中去,從而激發對總理的深深敬意和深切的懷念。
朗誦還可借助豐富的想象力,加強藝術感受。想象是詩歌創作的翅膀,也是詩歌朗誦的必備素質。如朗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詩,首先要向學生說明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及意義,詩人想象天上的街市的美好,天上人的生活自由幸福,實際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否定,表達了詩人對幸福光明的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此基礎上反復朗誦,學生就會受此想象的感染,從而進入詩人創造的意境中,與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體會詩人愛憎分明的情感。
三、表演法
表演法就是通過藝術的形式將課文內容形象地再現出來。這種方法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進入角色,體味人物典型的語言、情感及性格。這無疑是情感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種形式。
學生要把課文內容用表演的形式準確地表現出來,首先就要自讀、質疑、研討,把握課文主旨,找出關鍵詞語,然后要對所要表演的情節進行構思,既動腦又動手。這樣就能變被動聽講為主動參與,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如教學契訶夫的小說《變色龍》時,我讓學生表演警官奧楚蔑洛夫這個人物,要注意從人物形象(個頭不高,腆著“將軍肚”)、臉部表情(擠眉開眼)、語言(巧言多變)、動作(穿大衣,脫大衣)等方面表演,把這個沙皇走狗趨炎附勢、欺下媚上、見風使舵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借助表演這種形象化的形式,學生能更具體更鮮明地認清此警官的丑惡嘴臉,從而收到極佳的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