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保持在15分鐘左右,教師要根據身心發展規律,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教學內容設計要考慮學生的現有水平和認知特點,采用多種教學手段,以動靜相生、快慢交替、疏密相間的節奏來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一、快慢交替
語文課堂教學進度,必須根據教學內容來調整進行的頻率,做到準確把握好教學過程。速度如果過快,則會使學生思維緊張疲勞,造成“消化不暢”;速度過慢,會使學生思維松散,厭倦無聊,“營養缺乏”;速度如果平穩,會使學生思維漫不經心,索然少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要從整體節奏上做到有效控制,使其速度快慢交替,此起彼伏,形成有規律的變化。在非難點和學生已知處要快,不能拖沓,否則會使學生厭倦;在重點、難點處要給學生充分的吸收消化時間,否則一味求快,學生跟不上,會影響學習效果。
二、動靜相生
課堂中要合理的安排聽說讀寫訓練,單調的訓練方式會讓學生乏味,失去興趣。有時要動,討論,問答,朗讀,爭辯等等,不斷給學生以新的刺激,使其保持興奮狀態;有時要靜,聽講,思考,默讀,練筆等等,保持教學刺激的有效性和長效性。如在學習《曹沖稱象》時,對曹沖如何稱象的抽象文字很難理解,那么讓學生在靜中理解文字后,播放稱象的動態課件過程。這樣的動靜結合課堂結構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鍛煉了學生的理解能力。
三、疏密相間
語文課堂在教學內容上應該是有密有疏,疏密結合的。有的教師往往會擔心學生不會,在課堂上只密不疏,一味盲目加大單位時間的教學量,馬不停蹄地跑,這個問題還未解決好,那個問題又拋出了,學生也只能上氣不接下氣地趕,時間一長,造成腦力勞動超負荷,產生抑制,效果會適得其反。也有的課堂教學疏而不密,教師慢條斯理,像溫開水,一堂課能解決的問題非要拉長至兩節或兩節以上。如一位老師教學《不合群的小蝌蚪》,在區分青蛙蝌蚪與癩蛤蟆蝌蚪不同的地方時怕學生分不清,就花了很長時間進行講解,課堂松松散散,學生就失去了興趣。其實在區分青蛙蝌蚪與癩蛤蟆蝌蚪不同的地方時可以通過圖片觀察簡單解決,文章的重點是如何培養學生學會觀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詳略結合
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傳授的多與少,要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完整地構建知識的精華。有的教師面面俱到,不分主次輕重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像小河流水平平而過,無波濤起伏。有的教師,不分文章的體裁,都是從作者介紹,文章字詞講起,然后段落結構分析,總結中心,最后歸納寫作特點等,千篇一律。因此說,教師應從文章體裁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傳授知識時必須做到突出重點,重點內容要濃墨重彩,次要內容輕描淡寫。找準文章難點,減少坡度,難易相間,精心點撥,做到有的放矢,有詳有略,詳略安排得當。只有這樣,才能夠把語文課上得生動活潑,富有節奏感。那么學生的學習效率就不言而喻了。
總而言之,實踐告訴我們,教學節奏也同人的思想感情變化一樣是變化無窮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成功的課堂教學必須是有相對穩定的節奏變化規律。掌握節奏變化規律,合理的調整好課堂教學節奏,使其達到最佳節奏狀態才能符合新教材改革的教學觀念,使語文教學的質量不斷提高。
作者單位:浙江省蒼南縣巴曹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