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背景下,初、高中化學教學的無縫銜接應把握住“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加強學法指導,使學生在學習中少走“彎路”;調整教學策略,做到初、高中的知識和能力無縫銜接,以減少學習程度的進一步分化。
關鍵詞:新課程 初、高中化學 教學銜接
初、高中化學教材所呈現的教學內容斷層較大,往往既造成高一大部分新生入學后感覺到不能適應新的學習的情況,也加大了教師順利完成高中化學教學任務的難度。而新課程的核心思想要求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發展,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所以為了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我覺得高一化學的教學當務之急是做好初、高中化學教學的無縫銜接。
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1.教師要對初、高中知識的相互銜接做到心中有數。很多教師認為新教材只不過是將舊教材進行刪減,改頭換面而已。正是基于這種認識,人為地造成了初、高中化學教學的嚴重脫節。因此在進行教學前,教師首先應明確學生需要怎樣的知識貯備才能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然后教師應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學法指導等方面去認真研讀初中化學課標和教材,對應檢查學生所需的知識貯備是否都已掌握,學習能力是否能跟上教學需求,為今后在初、高知識的銜接教學提供科學依據。
2.教師要注意了解學生學習的真實情況。由于學生來自不同的初中學校,各學校的教學內容側重點可能不盡相同,所以教師必須切實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學生可能存在的學習差距。因此在進行教學前,教師必須做一次側重針對初、高中化學知識的銜接點的摸底測驗。當然,高中化學第師除了有必要與初中化學教師進行溝通交流,以獲取更詳盡的第一手資料外,也應同時堅持把測查診斷等教學手段應用在日常教學中,以確保教學的針對性及有效性。
二、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自己感興趣的現象、原理、規律等,總是主動、積極地去認識、探究。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設法創設認知沖突情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并以渴望和愉悅的心情去學習它。教師只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才能使學生的大腦處于興奮、活躍狀態,才能對化學學習的創造性起推動作用。如:在學習魯科版必修2《化學反應的利用》時,可以創設情景,聳立于美國紐約港外的海島上十五層樓高的自由女神,歷來被認為是美國的象征。然而經過近百年的風風雨雨,她已經“生病”了。她究竟患了何種疾病呢?最近美、法兩國組成了一個調查小組,對她進行全面的體檢,結果大吃一驚,因為他們發現自由女神近百年來一直受著一種“疾病”的折磨——電化學腐蝕。通過此情景的創設,學生一方面被激發了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實現了對所教知識的銜接。
三、加強學法指導,使學生在學習中少走“彎路”
古語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可使學生受益終生。“教是為了不教”,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學習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科學、嚴謹、創新的思維品質,為將來獨立承擔一定的社會工作打下堅實基礎。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影響學生能否學好高中化學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教師有責任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使之適應高中化學的學習。具體做法是:(1)指導學生預習。古人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因而要聽好一堂課就必須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工作。(2)指導學生聽課。聽課是學生獲取知識和培養能力的最基本形式,因此要想學好化學就必須學會聽課。在聽課過程中,要求學生做到“手腦”并用,能夠跟著老師的思維去聽課,并提出質疑。(3)指導學生復習。根據遺忘規律,及時復習是掌握相應學習內容的最好方法,這樣才能事半功倍。當然,復習并不是簡單地去看上課記的筆記,而是要根據筆記這條主線,進行加工和整理,內化為自己的理解。(4)指導學生作業。要求學生必須在復習了相應的知識后,再去完成相應的作業。同時要引導學生去完成作業后的反思歸納,使能力上升到更高層次。
四、調整教學策略,做到初、高中的知識無縫銜接
化學知識的學習內容具有承前啟后的特點,前面掌握不好,便會被影響后續學習。因此,在開展初、高中化學銜接教學時,本人根據所教生源的實際情況,制定了相應的教學策略。首先注意幫助學生樹立起學習的自信。拿破侖曾經說過:“我成功,是因為我志在成功。”學生沒能進入心目中的名校,往往會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行,從而喪失學習的動力。而自信是支撐他們參與今后學習的最后一根“稻草”,因而在教學中,我首先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然后利用兩周時間,初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對有關初、高中化學教學銜接緊密的知識、實驗技能的掌握程度以便進行針對性復習,讓學生擁有學習高中化學必要的知識貯備,以減少學習水平的進一步分化。同時我在今后的日常教學中不斷深入進行有關初、高中教學的學習,以鞏固前面的教學成果。如:在學習魯科版必修1《氧化劑和還原劑》時,首先我讓學生回憶初中學習的熟悉事例,從“得氧失氧”角度認識氧化還原反應,并歸納出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是同時發生的,由此導入教學情境,并引導學生學習氧化劑和還原劑的概念;教師接著設問:在上述反應中元素的化合價有無變化?繼而引導學生對該事例從元素化合價變化的角度進一步剖析,讓學生在剖析事例的過程中進行思維轉換,從更高層次進一步認識氧化還原反應,同時理解“氧化劑-還原劑”“氧化產物-還原產物”“被氧化-被還原”“氧化反應-還原反應”四組概念,并通過練習初步掌握這四組概念的應用;第三個層次是從電子轉移的角度認識氧化還原反應。
總之,初、高中化學銜接教學問題不是通過幾課時就能解決清楚的,注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以進行教學時必須堅持教師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同時應基于學生實際情況,合理設置教學目標,調整教學策略,進行有效教學,以減少學習水平的進一步分化。
參考文獻:
1.劉知新,王祖浩.《化學教學系統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2.肖新年.高中化學與初中新教材教學銜接之初探.數理化學習(高中版).2005.13.47-49
3.陳輝.新課程下初高中化學教學的銜接.廣東教育,2005.01.44-45
作者單位:福建省寧化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