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生成長的歷程中,評價無時無刻不伴隨著他們,那么教師評價學生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是甄別優生與差生?還是激勵他們的學習興趣,鼓勵他們前進?在實施了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毫無疑問都會選擇后者。對小學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關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發展;還要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和發展的不同需求,促進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發展。那么應該如何對學生進行評價才能促進其更好的發展呢?
一、改變評價標準
每一個人對數學的理解都與他自身的經驗、知識背景、思維方式、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前景有關,由此而產生的差異將導致不同的學生表現出不同的數學學習傾向,應當允許不同的學生對同樣的數學內容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和表達方式。那么,在評價中如何體現這種個體的差異性呢?
最基本的方法是:評價目標的確定要體現差異性。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第一課時時,確定了三個層次的目標:1.能用通分的方法比較得出兩個分數的大小。2.能用簡化的方法比較分數的大小。3.能用多種方法比較得出兩個分數的大小,并說出最好的方法。這三個目標代表三種程度,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二、改變評價方法
多年來我們已經習慣把考試測驗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方法;把統一的試卷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誠然,這種定量的評價方式會嚴重束縛學生的思維,忽略了個體差異和個性發展的價值。新課程標準提出,應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采用多樣化的、開放性的評價方法,不僅關注評價的結果,更要關注評價的過程。要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促進其在知識與技能、情感與態度以及價值觀方面都得到良好的發展。
對學生每學期的成績采取自評、互評、他評相結合,使之成為主動參與,自我反思的過程。學生把每日一次的自我反思寫到日記本上,教師再給予及時的書面評價,這樣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完善自我的一個有效措施,互評可采取同座互評、小組互評等多種形式。他評可以是教師評,也可以是家長評。多種評價進行綜合,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例如:

三、注重評價結果
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因此評價就不能僅在學習過程結束后再進行,而必須伴隨在教學過程之中。這就需要教師隨時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及時給予必要的、適當的鼓勵性評價。日常教學中的考試、作業、提問還在于了解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去查漏補缺,更好地進行下一步的教學。評價的結果應該是使學生“勝不驕,敗不餒”,使學生學習目的明確,態度端正,方法正確,始終明白自己“為誰學習”“怎樣學習”。
總之,評價的結果應當是激勵學生學習。教師以不同的標準評價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方面以靈活多樣的形式評價學生,會使學生對學習充滿興趣和動力,懂得如何學習,怎樣學習。學生的成績就會提高,學生的身心就會得到良好的發展,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作者單位:河南安陽市永安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