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的內涵就是要改變單一被動的個體學習模式為群體參與的學習模式。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是一種學習的理念、策略,適用于學生對所有學科的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指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生物教學中使用研究性學習方式大有裨益。
課程改革后,各地編輯的教材也設法體現課程改革的新理念,這更為我們教師使用研究性學習搭建了平臺,我們使用的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的生物學(主編:劉植義)每一節都是按“身邊事”“探究竟”“大家談”“知識鏈”“實際用”“想一想”“試試看”“開眼界”的結構出現。其中的“探究竟”就屬于研究性學習內容,其目的是教會學生思考,有普普通通的自然或生活現象,引起自己的發問,針對問題,尋求答案,在尋求答案過程中群體之間開展互動研究,查閱資料上網或實地考察,在活動中增進友誼,認識合作的重要性。
現以第二章第三節《無機鹽與植物的生活》為例進行說明:
身邊事
耕種或澆地時農民總是要往農田里施撒氯化氨,硫酸銨、尿素、磷酸氫二銨等化肥,這些無機鹽(化肥對植物的生長有什么影響呢?為什么田地里施用化肥后作物就增產呢?)
探究竟
1.取大小相同的兩株健壯幼苗一株培養在蒸餾水中,一株培養在加有適量硫酸銨(或其他含氮化肥)的溶液中,兩周后觀察這兩株植物的生長狀況有何不同?這種現象能說明什么?
2.收集化肥標簽或說明書,分析常用化肥可利用的元素主要是什么?
3.觀察老師準備好的四株植物,根據小詞典分辨出正常缺磷缺鉀和缺氮的植物。
4.設計一個探究活動,某一種元素在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作用的實驗方案。
小詞典
氮、磷、鉀是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要求量較大的三種元素,對植物的生長各有不同的作用,一旦缺乏,植物會出現不良癥狀。
缺氮:植物矮小,新葉淡綠老葉黃色枯焦。
缺磷:植株矮小,莖葉暗綠或呈紫紅色。
缺鉀:莖稈細弱易倒伏,葉黃色。
按照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使用文本中的問題屬于從基礎教育中選擇課題,利于引導學生充分關注當地自然人文環境以及實現的生產生活,關注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生活環境,從中發現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這些學生都來自農村,土地是他們的父母生存的依靠,種田生產糧食是他們最大的心愿,施用化肥來增產是最根本途徑,但在施用化肥方面農村確實有很多的誤區,認為多施肥就會多打糧,不懂根據作物生長不同時節土質成分而合理用肥。認識了生物學,我讓學生把小詞典的常識提供給家長并利用星期天到田間地頭去觀察,協助父母管好責任田。有的家長并和學生一樣加入到了研究性學習的行列里了。家長的做法是自覺的情愿的,是為了多增產糧食、多產棉花、提高土地的經濟效益。他們這樣做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趣味,真心感到家長對自己的學習很關注,間接地也促進了學生的自覺學習。家長會上,他們對學生協助他們合理用肥的建議很賞識,并向我請教農業管理的科學方法,他們講過去孩子不愿去田里,上了中學自愿下田,關注作物長勢,還說得條條是道呢,真是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他們對學校開展的研究性學習結合現實生產的做法很滿意。研究性學習,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把學的知識派上了用場,真可謂“閱讀滋養底氣,思考帶來靈氣,實踐造就名氣。”
開展研究性學習扣緊文本,把學生身邊的事作為研究內容,提高了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增強了時效性,培養了學生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以及社會責任感,密切了家校關系。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唐坊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