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切實推進素質教育,就必須正確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加強學生的自主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心理學家布魯諾認為: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內在興趣。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對新鮮事物容易產生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有目的地采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觸及他們的情緒和精神需要,驅動他們的內動力,讓學生有興趣地參與學習是發揮學生主體性的重要因素。
1.巧設導入,吸引學生身心進入課堂
常言道:“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的教學開好了頭,就能使學生產生渴求新知識的心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主動參與學習。因此,導入的設計應該新穎別致,趣味橫生,從一開始就以強烈的魅力吸引學生。導入新課的形式多種多樣;或謎語,或故事;或名句,或短詩;或奇聞,或軼事等。采用何種形式導入新課,應該因課文而異,靈活選擇,不可千篇一律。如《草船借箭》《田忌賽馬》等故事性強的課文,我們可以利用故事導入,在故事的關鍵處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引起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頤和園》等游記或一些寫景文章,我們可以用導游的方式導入新課,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我在教學《跳水》這篇課文時,是這樣設置導入的: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由世界著名作家托爾斯泰寫的文章,題目叫《跳水》,故事的內容是寫一個小孩為了追一只頑皮的小猴子,他爬到桅桿的頂端,船上的人看到此景,都嚇呆了。因為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接掉到甲板上就沒有命了。情況十分緊張、驚險。你們是否想知道結果怎樣呢?那么就請你們讀一讀課文,并談一談從課文中受到了什么啟發。這樣的導入抓住了小學生好奇的心理,學生很快地入情入境,興趣濃厚,效果極佳。
2.巧設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興趣是求知的先導。小學生興趣廣泛,思維活躍,容易被新鮮事物吸引。只要他們感興趣的,他們就會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學習并掌握知識。因此,在語文課堂中,我們可以運用啟發式的導入和直觀、形象、生動的媒體創設情境、營造氛圍,盡快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中,激發他們的興趣,使他們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時,我先讓學生看一段錄像,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引導他們仔細觀察錄像上的畫面:清澈平靜的漓江水,形態萬千的桂林山,山圍繞著水,水倒映著山,山清水秀,十分迷人。然后讓他們一邊聽錄音,一邊想象桂林的秀麗風光。這樣,將錄像演示和播音范讀配合,那有聲有色、亦真亦幻的畫面,再加上老師有感情的解說,使學生較全面地觀賞到桂林的山山水水,猶如身臨其境,體驗到桂林優美的自然風光。通過這樣的創設教學情景,向學生提供了直觀、生動的形象和聲音信息,調動了他們的視覺、聽覺等各種器官來接受教學信息。融藝術性與趣味性于一體,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學習欲望,啟迪學生積極思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3.巧設疑問,促進學生積極思維
古語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巧妙的疑問,扣人心弦的懸念設置,能激起強烈的求知欲,促進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參與課堂活動。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問題是思維的向導,只有把問題設置得巧妙,學生才會積極思考。因此,在語文課堂中,教師對每節課的課堂提問都要精心設計,深思熟慮。設計的問題要富于啟發性,引起學生積極思考,要能使學生處于“跳一跳,便能摘到果子”的狀態,而不是“垂手可得”或“可望而不可即”,這樣才能引起學生躍躍欲試的積極狀態。如《凡卡》這篇課文,以夢結尾,學生對夢的內容以及作者以夢結尾的含義不夠理解,在此可以設計提問:凡卡在夢中看到了什么?說明了什么?他的“美夢”能變為現實嗎?為什么?這樣的提問富于啟發性,能啟迪學生積極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的主體精神得到發揮。
二、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外,還必須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動腦、動口、動手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成為教學過程中的真正主人,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1.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陶行知先生說:“好的老師不是教,而是教學,教學生學。”他還說:“與其把學生當成天津鴨兒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使他們可以自動的開發文化寶庫和宇宙的寶藏。”教育改革家魏書生一年離校四月有余,他的課無需別人代上,學生卻能獲得非常理想的成績,靠的就是他善于把獲取知識的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想要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就必須讓學生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就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識字、學詞、解句、分析文章,都有一定的方法,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教給學生方法,并引導他們靈活運用,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如在教學《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時,中間兩段,一段寫桂林的水,一段寫桂林的山。其寫法基本相同,所以我在精講第二自然段以后,指導學生用學習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自己學習第三自然段。由于學生掌握了分析課文的方法,因此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2.把時間還給學生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想真正使課堂“活”起來,就必須改變教學“滿堂灌”的現象,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自主學習,陶行知先生說:“解放學生的腦,使他能想;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學生的嘴,使他能談;解放學生的空間,使他能接觸大自然;解放學生的時間,使他能學自己想學的東西。”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始終注意精講精練,把時間還給學生。學習一篇課文,從一開始我就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把字音讀準確,把語句讀通順,遇到不理解的詞,自己聯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讓學生充分的讀,使他們在讀中了解課文內容,感受人物形象,體會文中情感。在學生自讀課文時,我盡量少講、少問,多在學習方法上、課文關鍵處給予指導、點撥,這樣,學生有了足夠的時間,讀、思的訓練就落到了實處,能力提高了,真正體現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
3.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
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減輕學生學習上的精神負擔,使學生在教師的熱愛、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地學,主動去探索。在課堂教學中,師生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爭論。教師應該是一名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并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學生也正是在互相問答、互相討論、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動中,成為能動的學習主體。教師應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使學生在課堂上敢說、愛說,甚至提出不同看法。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積極地參與。我在教學《麻雀》這篇課文時,分析完課文后,我說:“讀了這篇課文,從老麻雀奮不顧身搶救小麻雀的記敘中,我們感受到了那種偉大的母愛。”話音剛落,有一位男同學立即舉手,大聲而認真地說:“老師,我不同意說是母愛,因為課文從頭到尾都沒有說麻雀是公的還是母的。”我聽了之后,立即表揚他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并笑著說:“你讀的真認真,而且肯動腦筋,老師的概括,看來不準確,那么怎樣說才確切呢?”課堂又一次活躍了,同學們總結出:這篇課文表現了一種親子之情。在這種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發揮出來,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實實在在地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才能徹底改變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的現狀,切實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廣東省和平縣陽明鎮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