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依據新課標及自己平日教學實踐,淺談一下在化學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主動與主導 探究性 環保意識
《化學課程標準》指出:新的化學課程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發揮學科自身的優勢,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也成為理解化學、進行科學探究、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形成科學價值觀的過程。這對每位初中化學教師是一個全新的挑戰。面對新教材我們該如何施教?下面我就新課改下的化學教學談幾點體會: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地位,但教師的主導作用也不容忽視
與原有的教學大綱相比,新課程在教學上強調目標的主體是學生。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每個學生均有發展的空間。因此,課堂上學生的發言一味地被肯定,被表揚,即使是錯誤的觀點也被稱為有創意。教師該點撥時不敢點撥,該否定時不敢否定,生怕會破壞學生的主體地位,打擊學生的自信。但是,缺少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效果就打了折扣。對于一些學生不知是對是錯,模棱兩可。我認為要體現新課程改革,只有教師發揮好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即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新教材內容為基礎,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以獨立自主和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式來學習知識,給學生充分自由地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做到師生互動,真正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新課程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培養與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是化學的靈魂。新課程教材把一些演示實驗改為邊講邊實驗,將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不再硬性規定學生實驗與演示實驗。這就給教師進行實驗教學提供了自由發揮的空間。例如“測定空氣中O2含量的實驗”可以提出問題“一定要用紅磷做實驗嗎?”然后啟發誘導學生:要測定空氣中O2的含量,必須將O2除掉,而不引入新的氣體或新的氣體又能通過適當的化學反應及時除掉,從而引起被測氣體壓強的改變。經過點撥,學生的思維空間迅速打開,然后通過查閱資料、互相討論后設計了一些方案。如(1)用木炭在空氣中燃燒測定;(2)用硫磺燃燒測定;(3)用注射器和銅絲測定;(4)用鎂條燃燒測定;(5)用鐵絲燃燒測定。教師此時不必評定方案的優劣、是否可行,而是為學生準備實驗藥品和儀器,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方案。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讓學生自己體驗和領悟到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實驗,自圓了課本上知識的缺憾,自謀了解決問題的良方,更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驗相結合、團結合作的能力。
我們強調科學探究活動,但不意味著所有的化學教學內容都要采用探究的方式來進行。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自身的能力特長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不同的教學方式和學習策略,綜合靈活地運用科學探究形成優勢互補,從而為學生提供多元的學習機會和體驗,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密切化學與生活的聯系,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親身感受
新課程倡導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生活中處處有化學,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入手,引導他們發現問題,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加深他們對化學知識在生活應用中重要性的認識。如通過學習,可運用知識區分廚房中的純堿和食鹽;通過PH值測定的學習,可以測定肥皂水、洗發劑、牙膏等的酸堿性;通過對金屬的學習,知道一些金屬在生活中的用途以及如何防銹;根據生活中有些不法商人進行摻假非法活動,教給學生辨別真偽、識假打假的知識,如怎樣判斷“金項鏈”是真金還是黃銅做的。使學生親身體驗到生活離不開化學,化學源于生活。
四、結合教材內容,進行環保教育,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環境問題是當今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的問題,環境保護已成為當前和未來的一項全球性的重大課題,也是我國的一項重要國策。新教材中介紹了臭氧層的破壞、酸雨、溫室效應、光化學煙霧、白色垃圾、土壤及水污染等環境污染問題及其防治。選學教材中還介紹了“居室中化學污染及防治”“生活中常見污染物和防治污染”等內容。要將環保意識滲透于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如使用無磷洗衣粉,不亂扔廢舊電池等。當涉及到一些環保知識時,可以用一些實例來加深印象,如(1)電視上每天都有各地區空氣質量檢測報告,大氣中的污染物主要有粉塵和有害氣體,這些有害氣體我們以后都要學到。(2)現在人類患有白血病的幾率在不斷上升,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裝修帶來的污染,其污染物之一就是裝飾材料釋放的甲醛。簡單介紹一下甲醛的危害與防治,使學生切實體會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更加激勵他們學好知識,將來造福于人類,造福于社會。
五、新教材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教材要求教師理解新課程的三個理念并其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要求教師具有開發利用教學資源的能力,要求教師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根據課標和學生情況選擇教法與學法。教材的探究活動較多,要求教師具有設計問題并引導、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要求教師能制作多媒體課件,能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進行教學等。
總之,只有廣大教師不斷學習,敢于創新,才能使自己的教學常教常新,才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養馬島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