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對事物的認識是從感知開始的,審美當然也必須從感知開始。在語文學習中,審美感受力的形成表現為:對色彩、音韻、節奏、結構等形式因素有敏銳感知,更要求以豐富的想象力,把那些靜止的文字,轉變為鮮明可感的形象,因為“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現”(黑格爾)。而語文課文大都是審美的精品,儲藏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美。而這種美感的發生常常無須旁人詮釋、引申、啟發、誘導,是由閱讀直接領悟,并能引起自身共鳴的。
那么,語文教師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這一系列心理功能呢?恰到好處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美育思想,在審美中潛移默化,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審美素質。
一、應該調動學生的生活和知識積累,去進行聯想和想象
語文課的審美對象——課文,它的字、詞、句及由詞句組成的形象,構成了學生審美的基本內容,是學生想象、體驗、理解的基本著眼點。在教老舍的散文《濟南的冬天》時,我首先啟發學生對冰封雪飄的冬景進行聯想和描繪,進而以配樂的形式,富有激情地朗讀了課文。目的在為學習課文創設美的情境。在此基礎上我提出問題:老舍是怎樣向我們描寫“濟南的冬天”的呢?問題的提出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圍繞著濟南冬天的“溫晴”特點很快地把握住了文中以山、水為主所描繪的濟南冬天的“全景圖”“雪后圖”和“水色圖”三幅畫面。然后我又接著啟發他們:“三幅畫面分別表達了一個什么意境?”學生討論后認為是:“明麗、恬靜、舒適、清新、美好”。在此基礎上,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作者文中的文字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要求他們與作者進行心理位置互換,以第一人稱方式,融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三幅畫面合為一個大畫面,可以借助聯想和想象擴展畫面。結果,學生情趣非常高漲,思維也活躍起來。所以,語文教學要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就應該研究學生靈活掌握和創造性運用語言的能力,研究如何使學生豐富有創造性地感知,理解別人的言語表達。只有這樣,學生在運用語言描繪社會生活和表達思想觀點的時候,思維上才會有新的飛躍,構思上才會有新的突破。
二、應該設置與審美內容相吻合的教學氛圍或情境,使學生通過各個感覺器官體驗其美、觀照其美
內化的必要條件是創設特殊的情境,讓學生置身于情景渲染之中。去感受課文內容,以產生強烈的感應效果。在語文課內,以教室為主要活動區域,以班集體聽講為主要活動形式,審美情境氛圍除了錄音、圖片、多媒體的輔助之外,主要地靠教師本身的活動,以此構成別具一格的審美情調。語文教師要能沉浸到課文給予的特定審美情調中,把握住課文或課題的審美內涵,通過自身的語態、表情、手勢、語言方式以及講析節奏的張弛抑揚頓挫,制造出某種“假定性”,創設出某種活生生的審美情境。如在教《賣炭翁》時,有的老師讓學生口頭描述了賣炭翁的體貌特征,自己還為學生“造型”示范;在講《孔乙己》時,他又讓學生上臺扮演孔乙己,讓學生做出孔乙己“罩”住碟子,“排”出九文大錢的樣子,從中揣摩孔乙己的心態神情,體會作者遣詞造句出神入化的妙處。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有的教師由于過于注意講讀程序及一節課的時間分割過程,過分拘泥于交代課文內容和轉達編者意圖,往往造成“神”游于課文之外,“情”摒出言表之中的情況,這當然有悖于語文學科的美育目標。
要構建出這種富有美感的教學氛圍,首先是教師的教學行為,無論是教學內容的編排,教學語言的運用,教學儀態的表現,都能達到藝術境界。其次是師生能互敬互愛,有情感共鳴的基礎,進入教學活動后,在心靈“默契”的狀態下,產生精神共振。再次,還應有相應的外部環境條件,如教室本身應是富有審美情趣的。
三、應該運用多種方式,從各個角度幫助學生達到某種情感上的協調
語文課文都帶有作者的審美情感傾向,表達著作者的審美理想。情是文之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語文教師抓準了情之根,就能轉變成學生之意,從而讓學生在欣賞中得到美的情感熏陶和感染。所以語文教師的審美評判力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對學生的審美起到強化的作用。它有利于將審美活動推向高潮,從而在語文教學中能以美啟真。因為語文教師只有具備豐富的審美情感,才能欣賞到文章中春的嫵媚,夏的艷麗,秋的悲壯,冬的瑰麗,看到美的力量,認識美的本質。
語文教師一旦具備了豐富的審美情感,不僅可縮短與作品的距離,而且可與作者進行情感溝通,正確把握作品的基調和節奏,從初入到滲透再到共鳴,并準確而有效地將之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產生不可言喻的美感,叩動心弦,在“想象里滲透一種內在的欣喜和滿足”。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教師教學風格、特長、習慣的不同,教學中采用的方式手段可能各有迥異,但其宗不變:即充分利用課文本身的語言因素、結構因素和其他審美因素,激發學生審美心理功能,達到因文知美、因美解文的教學效果。
總之,一旦學生審美感受力的獲得,可以使他們在面對一篇審美因素飽滿的課文時,能生發出豐富的聯想、理解和體驗,從而導致新的審美創造的產生。甚至可以將文字表示的形象通過想象、聯想、感知、理解等心理過程,轉變為有別于原文意象本來的審美內涵,比課文中作者創造的某個意象還要廣闊豐厚。
作者單位:溫州市蒼南縣龍港第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