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教育中更多地注重學生寫實性的繪畫造型能力。美術課以專業人員的造型能力為目標進行課程計劃,對觀察和表現都有較高的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比例、透視、體積、明暗、構圖、質感、色彩等造型藝術的基本知識,還要做到能準確真實地描繪觀察對象。這種教學方法用在美術教育上,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其中造型技能技巧的難度是學生難以達到的,它容易把學生已有的藝術直覺、潛意識的藝術創作活動壓下去,使其藝術思維局限在特定的模式中。
從傳統教法到素質教育,從傳統教材到新課程標準,在十年來的美術教育教學法中,我對美術教育深有體會。我覺得,貫徹實踐好課程新標準,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提煉生活的能力上,讓學生逐漸嘗試學習作品的創作,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一、培養觀察能力: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從人的心理發展過程看,創作的過程就是對生活的理解和感受的過程,沒有感知生活的基礎就不可能產生豐富的想象,創作便成了無源之水。
觀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讓學生去體會萬物之美。不能要求他們用成人眼光觀察世界。而是要教給學生觀察分析事物的方法,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因為只有通過觀察——分析——認知,才能有根據地把看到的事物進行加工、改造,產生新的形象,創作出更新更美、更富有個性的圖畫來。
二、激勵大膽嘗試:桑代克認為:學習是一種漸進的、盲目的嘗試與錯誤的過程,隨著錯誤反應的逐步減少,正確反應的逐漸增強,終于形成固定的、穩定的“刺激一一反應”的連接,這就是著名的“試誤說”。盡管這種理論有它的局限性,但我認為在美術活動中,如果能讓學生大膽嘗試將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從國畫大師李可染的“廢畫三千”“千難一易”可以看出大師在摸索和創作中的艱苦歷程。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創設寬松的環境,給學生恰當的表現機會,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學習的深入研究。
畢加索曾感嘆道:“我花費了終生的時間去學習像孩子那樣畫畫。”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大膽表現,解放自己的思想,采用生動、靈活的教學方法誘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尊重、保護、鼓勵孩子的自由活動和想象空間,表現自己的個性,才能創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總之,改革實驗,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面對這種機遇與挑戰,為人師者,應大膽挖掘孩子的潛能,培養孩子敢于追求美,勇于創造美的精神,真正做到為孩子的發展而教學。
作者單位:河北省永清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