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七年山東省高考增設了“基本能力”學科的考試,這大大的提高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但是,幾年來,通過教學、測試和調查發現,高中學生的音樂水平低下,基礎知識相當匱乏。簡譜試唱,幾乎百分之百的同學“無能為力”。很多音樂教師反映,同學們這樣的基礎水平很難完成《高中音樂鑒賞》的教學任務。二零零八年第十一期的《中國音樂教育》上有一篇來自浙江理工大學的調查文章,內容顯示大學生的基礎音樂教育狀況不容樂觀。A.大部分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沒接觸過音樂教育。B.學生的演唱能力整體水平不高,音樂基礎知識缺乏,試唱能力很差。極少數學生能演奏樂器,但水平相對較低,原因是只在小學階段學習過,進入中學后,基本停止了對樂器的學習,而專心應對中考和高考。C.音樂鑒賞能力較低,追捧流行音樂,對于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漠然處之。
冷靜思考,新課標實施多年,我們的音樂基礎教育確實取得了可喜成績。但成績背后,不難發現其中的不足和遺憾。
課改新理念要求廣大音樂教師從陳舊、落后的教學思想中解放出來,反對“滿堂灌”“一言堂”“說教式”的教學模式,強調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緊緊圍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培養興趣愛好,啟迪智慧,彰顯個性等等。但是很多教師對課改精神缺乏深刻的領會和理解,丟棄了一切傳統的優秀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一味地追求時尚,以至于在教學中實施不當或步入誤區……
誤區一:一些教師為了體現學科間的“綜合”,將教學重點偏離,把音樂課上成美術課,地理課,歷史課等。如欣賞蒙古民歌《嘎達梅林》《遼闊的草原》,課堂重點應放在聆聽,體驗音樂的旋律上,節奏上,而有的教師幾乎把它上成了民族文化課,用大半的時間向學生講述草原,蒙古包及蒙古族的風土人情等等;又如欣賞《長江之歌》,一些教師好像把它上成了地理課,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介紹長江的源頭,長江流經的地區和兩岸美麗的風光上了。
誤區二:一些教師的公開課,比賽課,多媒體課件設計的非常漂亮,讓人看得眼花繚亂。課堂上教師很少再使用課本,黑板,有的教師甚至不用范唱,不用伴奏,不用指揮。一節課下來,學生幾乎不用動嗓子,只回答教師的提問就行。還有一些教師順應形勢,把一些樂器及國外的“先進”教學方法引進課堂,把舞蹈,把表演引進課堂,使課堂氣氛顯得十分熱鬧,學生情緒很“高漲”,師生互動很“熱烈”……
透過表面現象,我們可以發現學生的一些實際音樂水平:
例一:給《歌唱祖國》中的一句旋律加唱歌詞(2008年山東“基本能力”題)

調查結果,很少有同學能填上、填對歌詞。
例二:試唱下列旋律,然后寫出作品名稱(國歌或義勇軍進行曲)

同樣,大部分學生完不成任務。
以上是兩首家喻戶曉的中國音樂作品,學生卻知之甚少,為什么?我想這與一些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教授內容很著必然的關系。
“萬丈高樓始建于地基”,學習也是這樣。任何學科的學習,它的基礎知識必不可少。新課標實施以來,許多音樂教師突出了情感教學,突出了學科間的“綜合”,卻忽略了“雙基”教學的訓練(基本的樂理知識,基本的發音和視唱技能),有的教師甚至丟棄了“雙基”教學,致使學生無法更深入的學習音樂,理解音樂,鑒賞音樂。
舊課標注重“雙基”訓練,新課標注重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放在第一位。新形勢下,教師教學的關鍵應該是如何將兩者恰到好處地聯系起來進行。這就要求教師要更加認真、細致、科學的備課、上課,讓學生在教師“聲情并茂,生動有趣”的教學中學習基礎知識。學生只有在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后才能體會到音樂的美好。假如一個人的耳朵里沒有音高、強弱和音準的概念,聽不出節奏的快慢,感覺不出音樂的色彩,更談何鑒賞和審美呢?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課堂上一定讓學生多聽多唱,多體驗,少些表演,少些討論。少些課件,讓教學實在些,讓教學遠離“膚淺”和“浮躁”。無論采用何種教學方法,“雙基”教學一定要科學的貫穿于教學的始終。這是一個長期的教育教學任務,廣大中小學音樂教師應深刻領會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不斷反思、總結,以提高學生的音樂水平。
作者單位:山東省莒縣高考輔導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