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目前普通高中《信息技術基礎》必修模塊評價現狀,文章提出了普通高中《信息技術基礎》必修模塊總結性評價的指導思想與目標,探討了總結性評價的基本原則,并提出了總結性評價的設計思路。
關鍵詞:信息技術基礎 必修模塊 總結性評價
一、總結性評價的指導思想與目標分析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總結性評價的指導思想是建立符合新課程理念的高中信息技術總結性評價體系,重在培養學生信息素養,注重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有利于創造潛能的發揮。注重發揮評價的診斷、激勵和發展性功能,促進評價與教學的有機結合,使評價更好地為教和學服務。
新課程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三大目標,當然也是信息技術課程的三大目標,同時也是信息技術課程評價所應堅持的目標。在這三大目標的評價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評價適宜通過過程性評價來完成,而其他兩個目標可以通過總結性評價來完成。為了評價開展的便利性,我們堅持實事求是的基本思想,針對性地重新解析信息素養,為總結性評價重新設定了三個層面的評價目標,描述如下:
1.掌握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
2.學會操作和使用信息技術工具的技能
3.具有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從邏輯層次上來看,前兩條是基礎,后一條是充實和升華。這個新的評價目標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是我們在信息技術課程總結性評價活動中應遵循的三個目標,參考這個特定結構設計自己的評價方案。
二、總結性評價應堅持的原則
1.依據課標,兼顧教材
首先,評價要嚴格按照《課程標準》的內容來實施,不論哪一個省市、哪一個地區,也不論使用哪一本教材,均要按照《課標》中的課程目標和《信息技術基礎》模塊的內容標準進行評價。
其次,課程標準不是教學大綱,應以達成最低要求為標準,總結性評價不是選拔考試,是過關性質的考試,應照顧到大部分同學。也就是說,試題題目不要過深,以大部分同學通過為宜。
第三,雖說評價要以《課標》為依據,但并不是說完全脫離教材,與所學教材一點關系也沒有,這樣容易造成教師不用教材、學生不看教材的情況發生。考核時還是應該適當兼顧教材內容。譬如在出題時可以考慮一部分試題直接來自于教材,或一部分試題的答案要求來自于教材。例如“請說出從因特網下載資料的三種常用方法,其中至少一種是教材上提到過的”這個試題,就能達到與教材適當兼顧的目的。
2.注重雙基,突出運用
雙基是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信息技術新課程的實驗過程中,有一個不太好的現象應引起注意,就是有些教師有點走向另一個極端,在課堂上大談信息論和方法論,不做具體的操作,完全忽視了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學習與培養。信息技術課程畢竟是一門技術類課程,不可以脫離技術和技術應用談理念、談方法。
當然考試時不應孤立地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測試,不能簡單地考一些死記硬背的知識,而應放在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背景中去評價,從知識的整體聯系上去考核。例如對于“信息的基本特征”這個知識點,傳統的考法是采用選擇題或填空題的形式讓學生選擇或填空,這種做法只能考查學生的記憶能力,對學生是否真正理解這幾個特征沒有能夠考查到,但這恰恰又是學生應該掌握的內容。例如可以設計這樣的一個考題:“信息具有價值性、時效性等特征,請結合生活實際,為每一個特點舉一個實例,填入下面表格中”。

突出運用就是加強與平時生活的聯系,突出考查學生采用信息技術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根據雙本體觀的理論,大眾信息文化取向的目標評價,重在強調對學生感受生活,利用工具處理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考核。考試題目的設計要注意以下三點:
(1)注重使用與學生生活、學習經驗相關的、有意義的問題或評價任務。
(2)從過分注重使用脫離具體實際的抽象任務轉變為注重使用情景化的問題。
(3)強調真實情景中的復雜技能。
例:某專家來你校作“人工智能”方面的科技講座,假如你想盡可能多的留下該專家的有關資料并在校園網上發布,請設計你的若干種做法,并填寫下表:

3.超越工具,尊重個性
我們知道,目前情況下,解決某個實際問題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選擇不同的信息技術工具加以完成。例如:“因為參加省中學生機器人比賽,你現在急需要買一本《中學生機器人制作教程》,請你設計出三種獲取該書的途徑,并分析、比較這三種方式的優缺點”。本試題為設計題,學生只要回答出三種合適的方法即可,不限定采用何種途徑和方法。
在平時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不同的人就存在著不同的處理方法。譬如在進行文字處理時,有人偏愛WPS,有人偏愛OFFFICE,即使在使用同一軟件解決某個問題過程中,不同的人們也有不同的操作方法,有人喜歡用快捷鍵法、有人喜歡用工具欄法或快捷菜單法。因此我們在設計考題時,要照顧到學生的個別差異,要尊重個性。
4.筆試為主,形式多樣
目前信息技術課程考試通常有三種形式:全部上機、全部筆試、部分上機和部分筆試。這三種形式各有利弊,不能一概而論說哪種形式好、哪種形式不好。要根據評價的目標、評價的規模、學校的條件、學生的情況等幾個方面加以綜合考慮。
考試題分為客觀題和主觀題兩大類。其中客觀題部分主要考查學生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試題類型通常包括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等。客觀題部分可以采用填涂答題卡,用讀卡機進行批閱;主觀題主要考查學生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主要有論述題、設計題等。考試可采用閉卷、開卷等形式,開卷形式的考試可以帶教材、筆記、參考資料等。
三、總結性評價的設計思路
1.設計雙向細目表
按照《課標》的《信息技術基礎》必修模塊內容標準、總結性評價目標合理劃分知識單元、學習結果、分數分布,設計總結性測驗雙向細目表,如下表所示。

2.試題編制
(1)選擇題的編制
選擇題通常由一個用于呈現問題情境的題干和若干個提供該問題可能答案的選項組成。選擇題可以分為單選題和多選題。
例1:一同學要搜索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他訪問google搜索引擎,鍵入關鍵詞(),搜索范圍更為有效。(單選)
A.Yesterday Once MoreB.“Yesterday Once More”
C.Yesterday “Once More”D.“Yesterday”+“Once”+“More”
例2:圖像文件的大小由()因素決定。(多選)
A.圖像尺寸B.圖像顏色
C.圖像分辨率D.圖像模式
(2)填空題
填空題又稱短答案題目,要求應答者提供合適的詞匯、數字或符號去回答一個問題或完成一個陳述,通常用于測驗簡單的知識型學習結果。
例3:請列出五種獲取明后兩天天氣信息的5條途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判斷題
判斷題一般用于測量學生識別一個陳述是否正確的能力。它的基本格式是呈現一個描述性句子,要求學生對其正確與否作出判斷。
例4:正常情況下,從中國發一個E-mail到美國,大約幾秒或幾分鐘對方就可以收到。()
(4)論述題
論述題是最典型的主觀性試題,給學生提供作答的自由度較大,它可以有效地考查考生組織、歸納和綜合所學知識的能力。
例5:從古至今,人類經過了多次信息技術的重大發展歷程,每一次信息技術的變革都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力。請舉例說明信息技術對當今社會產生的影響。
(5)設計題
設計題是信息技術課程用得比較多的一類主觀性試題,主要用于考查學生運用所掌握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6:日常生活中的信息管理越來越重要。
①請為自己的個人相冊(包括已有的文本相片、數字相片)的電子化管理,規劃工作步驟,并嘗試用你認為清晰的兩種方式將他們表達出來。
②比較這兩種表達方式的優缺點。
參考文獻:
1.李藝,張義兵.信息技術教育的雙本體觀分析.教育研究2002.11
2.苗逢春.信息技術教育評價:理念與實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3.吳惟粵.普通高中新課程評價指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信息技術課程網(http://www.ictedu.cn)
作者單位:常州工學院現代教育技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