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讀書無用論再度興起蔓延,并且愈演愈烈。本文回顧讀書無用論的歷史發展,分析讀書無用論的出現和存在因素,揭露讀書無用論背后所隱藏的信息,提出改變時下這種讀書無用思潮的方法和建議。
關鍵詞:讀書無用論 就業難 素質教育
2009年4月18日,據統計,重慶有上萬名高中畢業生放棄高考,新的讀書無用論又抬上了桌面。反觀近幾年來的情形,這樣的事情在報紙、網絡上已是屢見不鮮。讀書真的無用嗎?它是怎樣興起的?他的興起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嗎?
一、讀書無用論的興起與歷史
讀書無用論在我國有兩個階段:一次是政治階段,一次是經濟階段。
當前,新的讀書無用論卻是在這樣的形勢下出現的:社會矛盾更加復雜化,城鄉差距越來越大,高校中農村大學生的比重逐年下降,而且大學生就業出現很大困難。重點出現在農村地區和農村地區的學生當中,并且向中小城市蔓延。
二、讀書無用論的出現和存在
一直以來,學生和家長都知道,知識能改變一個人,乃至一個家庭的命運,因此將學習始終放在第一位。在供孩子上學時,任何一個家長,都不會過多的考慮回報的問題,只是希望孩子能成才。因此,很多的農村家庭,還有城市貧困家庭,用家庭全部的收入,甚至舉債借錢供自己的孩子念書。可是,孩子畢業后卻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不算成才。讀書是為了什么?對于農村的孩子而言:出人頭地,脫離農村。但畢業后卻不能出人頭地,脫離農村,讀書不能帶來名和利,甚至成為鄉鄰嗤笑的對象,那讀書還有何意義!人性一個共同點:趨利避害。因此,并不能將一切都歸于家長陳舊的思想觀念。
農村地區的家長和學生正是基于以下的考慮,才選擇了“讀書無用”:
“從就業率的角度出發,研究生不如本科生,本科生不如專科生。因此,讀書無用。”
“家里供不起,高考有何用?畢業了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上大學又有什么用?”
“讀了書也是為了出去打工,還不如現在早點出去找工作。”
那么,讀書真的無用嗎?
三、評析讀書無用論
1.讀書出來的人不一定是有用的人
許多的大學畢業生上完大學后,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這些是現實存在的問題,但我們不能就此否定了讀書的有用之處。看問題要全面的、多角度的去看去分析。大學畢業后不能找到合適的工作,不是由“讀書”造成的,如果是的話,那么,是不是不讀書就能找到好的工作?再引申一下,按照讀書無用論的觀點,最優秀的人就應該是文盲了。顯然不是這樣的!當下大學生就業難既與學生所學知識不能直接應用有關,也與當前的金融危機有關,還與我們大學生本人素質水平、機遇有關,不能把板子都打在“讀書”的身上。
2.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是不一樣的
同等條件下,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的能力大小是不一樣的。讀書多的和讀書少的能力大小也是不同的。街上賣鞋的、賣小吃的,讀書的人可以干,不讀書的人同樣可以做;中小學、大學里的教師、教授有幾個沒有讀過書;各個科研單位里的工作人員,那一個不是高學歷人才。事實就是這樣!
同等條件下,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修養(理論修養、人文修養等)是不一樣的。讀書多的和讀書少的修養也是有區別的。正所謂:“滿瓶子不響,半瓶子咣當”。
3.據調查,在學校中所學的知識,工作后能夠直接用到的不足20%
那么其余的80%是否就真的沒用呢?的確,我們從課本上所學到的知識,在我們工作之后,大部分的確是用不上,但是你沒有辦法否認,你所學的“所謂的沒用的東西”對你一點作用也沒有?你的思維方法、思維能力,甚至你平時的某些習慣在不知不覺中已被這些“無用的知識”潛移默化著。“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4.專科學校與本科院校的培養目標是不同的,就業率也就沒有直接可比度
從就業率角度來看,研究生不如本科生,本科生不如專科生,這是事實,這也是有失偏頗的。從專科院校與本科院校的培養目標來看,專科學校的培養目標是針對職業崗位群設立的,因此,它的教學活動也是圍繞某個崗位的要求而開展的。本科院校的辦學核心在于學科建設,以“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廣適應”為培養原則。碩士研究生以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和較強的科研和教學能力的高層次科研型和教學型人才為目標。書讀得越多,學習得就越深入,就業面也就相對變狹窄了。因此,研究生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也是正常的。但是,無論從洞察問題的眼光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上看,研究生總體來說都要比本科生強,本科生也要比專科生強,尤其是技術含量比較高的項目上,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由于培養目標的不同,就業率也就沒有直接的可比度!
四、“讀書無用論”的反思與改變
1.明確大學使命,改變選拔機制,完善教育結構
明確大學使命。開辦大學有什么目的?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迎接21世紀高等教育大會”,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學校要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存,要讓學生學知識,要讓學生學習如何掌握這些知識,還要讓學生學習如何與其他人相處。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會議上的講話中也提到:“學生不僅要學會知識,還要學會動手,學會動腦,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與別人共同生活,這是整個教育和教學改革的內容。解放學生,不是不去管他們,讓他們去玩,而是給他們留下了解社會的時間,留下思考的時間,留下動手的時間。”[3]
改變選拔機制。2008年,少女作家蔣方舟獲得了清華大學60分的特殊自主招生政策優惠;2009年清華大學又給了4名考生這樣的特別優惠;2009年4月23日,復旦大學經過專家考試和校招生領導小組討論,把38歲的只有高中學歷的蔡偉列入了2009年度博士生擬錄取名單。“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人才也是一樣的。對于有特殊能力的人才,不能被制度、高考所埋沒,通過合理、公開的選拔機制將人才放置到更合適的地方,發揮熱量。因此,要改變選拔機制,不能單單的一考定終生。
完善教育結構。教育結構可以分為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是教育結構的雙翅,缺一不可。兩者培養目標不同,師資配比也是不同的,本身無高低貴賤之分。但在人們心中,上大學要比上大中專、高職有出息,在高校大擴招的政策的刺激下,大量并不適合于考高中、上大學的學生,都被引導去考高中、上大學,其結果呢?大學生數量激增,大學生素質整體下降,造成當前就業難。而與此同時,用人單位卻在高喊找不到合適人才,尤其是一線技術人才。接受職業教育的人才大量流失,這也就造成了一方面就業難,另一方面缺人才的局面。因此,完善職業教育,適當限制專科學校升級為本科院校,加強職業教育中的師資,同時幫助、指導、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向。
2.轉變面向城市的素質教育,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實現教育公平
自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發布以來,素質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們所取得的成果、經驗,更多的或者幾乎都來自于城市。地理環境限制了處于偏遠農村、山區的孩子,他們不能像城市中的孩子那樣能夠接受特高級教師的點撥,能夠有較大規模的圖書館可以自由的查閱,能夠有完備的實驗條件去探索發現,能夠暢游在網絡世界中獲取知識。
參考文獻:
1.梁宏達.老梁說天下.中國之聲.2009.4.11
2.楊福家.大學的使命與大學生的責任[N].文匯報,2006.6.18(5)
作者單位:四川省邛崍市天臺九義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