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信息技術素質教育發展的瓶頸,在于這門學科仍被大多數老師和學生們圈在了微機室里,總把這門學科和計算機課劃等號。素質教育的發展,信息技術學科本應能出更多的力,但現實中的教學概念和方式,使得這門學科成為絆腳石,應該打破這一瓶頸,思考更好的方式(例“大課堂”),讓高中信息技術素質教育惠及每一位學生。
關鍵詞:信息技術 素質教育 微機室 大課堂
想必大多數的學生會對信息技術課,有這樣的看法“不就是計算機課嘛……”,聽學生這樣說,作為信息技術老師的您,有什么感想?信息技術課,就真的僅僅是計算機課?對,作為信息技術老師我們應該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計算機基礎操作,讓學生學習應用軟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但這就是信息技術的全部嗎?信息技術只能把學生圈在小小的微機室里嗎?蘊含在信息技術課程中的素質教育哪里去了,在哪里生存?什么是“信息技術”,我們是不是該回歸課本,仔細地體會一下它原本的含義?以及尋找它自身存在的素質教育源頭!
且不說“信息技術”,我們來想想什么是“信息”!信息,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籠統地說,如果我們要想與外界交流聯系,感知外界,我們就不得不需要它。如果我們對它敏感度不夠,就會錯過許多有用的信息,也就是說我們獲取信息的能力不夠;倘若獲取的信息過多,必然有不少對我們沒有用的信息,那我們如何來辨別、區分信息,這樣同樣是個極其重要的能力;你把手中的信息,僅僅當作花瓶擺放——毫無意義,但插入了妖艷欲滴的玫瑰或百合,花瓶便顯得充滿了生機和活力,這就是運用信息的能力!我們的學生難道不需要獲取信息的能力?不需要辨別、區分信息的能力?不需要應用信息的能力?答案很明顯,我們的學生很需要!——這不是我們信息技術中蘊含的素質教育么?對于此,無論我上哪節信息技術課都竭力從小環節中讓大家認識生活中的信息,比如讀報,當然這也是片面的,信息不單單存在報紙中,所以我也會在上課的導入中加入各種音樂、視頻,課前提出課題,比如:制作古典音樂電子報刊,導入中我會加入古典音樂欣賞,加入古典音樂歌劇視頻,若想獲取更多的信息,我們會鍛煉他們運用之前學過的知識去網絡上查找,這樣可以讓他們自覺去尋找能完成課題的信息,然后加以運用,所以每一節課都會有一個小作業,他們也以完成自己的任務而高興!當然,布置作業僅僅是一種手段,任務也會加以評析,但他們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實實在在地鍛煉了他們獲取信息的能力,辨別、區分信息的能力以及運用信息的能力,又和本節的Word軟件使用聯系在一起。
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應該從他們一開始接觸信息技術這門課程開始,就著手制定長期的培養計劃,對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有積極而長遠的影響。如果,我們可以拋開原有的課堂模式,以課標、教材為輔助,開展信息技術“大課堂”的形式,是不是可行呢?
“大課堂”,其實就是把信息技術每節課的時間拉伸、延長,每一節都有一個研究主題,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交流,根據主題制定自己的研究內容,進一步設置計劃,組長安排分工(1個課時),搜集信息,制定成果匯報作品,評價優化,(4個學時),最后要有成果匯報課,并集體進行評價(1個學時)。
下面以自助游為例:自助游,是眼下最時髦的詞匯之一,想必每一個同學都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而且對于出去旅游,學生對此相當感興趣。
自助游,是有別于旅行團旅游的一種自由的旅游方式,我們可以自主選擇交通方式、旅游時間、旅游線路,以及住宿餐飲等,但前提是我們必須掌握最詳細的相關資料。所以,我把制作“自助游”計劃,拿到信息技術課堂上來,具體這樣來設計(受到李冬梅老師的啟發):
這節課,我采用了我想象中的“大課堂”形式,在學習完了前3章之后進行,用了5個學時。
第一學時,自助游計劃的最終成果范例作品展示,包括成果形式(電子報刊、PPT、網站),內容(旅游景點介紹、交通方式、旅游時間、旅游線路,以及住宿餐飲和費用預算);學生分8個小組,設組長一名,負責分工、發言及最后的陳述;每個小組確定一個旅游地點,要有至少兩種成果展現形式,至少要3個作品。
因為許多學生沒有出去旅游的經歷,所以在開始制定計劃之前,我需要向他們講解一下,自助游的整個過程,以及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自助游的優點、過程中的樂趣所在,同時,讓曾經出去旅游過的學生談一談旅游景點,和自己的親身感受,這樣可以盡可能提高學生的活動興趣,學生受到感染會自覺地使用信息技術課中學到的知識,來認識生活、了解生活、體驗生活中的樂趣!
介紹結束后,根據小組分工,學生上網查找相關的信息,過程中我們可以提示學生注意信息的真偽性以及時效性,盡可能查找最權威、最專業、最新的信息,來提升自助游計劃的可用性!
第二學時至第四學時,選擇成果展現形式,運用搜集的素材制作作品(可以繼續查找素材),作品完成后,小組間進行討論,老師規定討論話題:“根據計劃,我們是否能既省錢又盡興?”,這樣可以進一步讓他們優化自己的方案;第五學時,成果展示。這節課最好到多媒體教室中進行,因為這節課只需要聽別的小組同學講述以及欣賞作品。
學生在聽別人講述的過程中,除了能更多地了解旅游景點的情況,可能更多的是視覺上的感受,他們會自然而然地能發現別人作品制作的優缺點,進而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評價,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作激情。
看過教學過程,我們想,如果從一開始我們就不給予學生“任務”,那么,這節課就變成了PPT、電子報刊作品欣賞課,也許學生自己想制作作品,也僅僅能培養他們的技術素養,缺少對他們人文素養的培養,他們沒有完成“任務”的過程,就不會有第五課時迸發出來的創新意識和創作激情。因為,我們知道“任務”必須通過動腦、動手來完成,缺少“任務”的課堂其實就是學生被動學習的課堂,他們只管聽老師講就可以了,沒有什么他們具體要做的事情。
在字典中“任務”除了有“分派的工作”的含義,也有“擔負的責任”的含義,所以,完成“任務”要比完成“學習目標”要更深、更重、影響更長遠!我個人覺得,如果在課堂上使用“任務驅動”法,就必須要結合學生自主的分工、合作、交流,共同來完成“任務”,否則他們就不會體會到自己在這個活動過程中所“擔負的責任”,就不會關注“任務”,不會自覺樂意完成“任務”。其實,體會到“擔負的責任”,努力完成分配給自己的工作,并在過程中與別的同學交流、合作,正是他們人文素養在提升的具體體現!
當然,信息技術課不應該僅僅圈在微機室里,還應該走出去,走到各個學科的課堂中去,上課時學生能更好地獲取其他學科老師闡述本學科中的“信息”,他們會深刻地感受到及時有效地運用獲取的“信息”會使“信息”增值;它還應走到社會實踐中去,對于要完成的社會實踐任務,學生能清楚地了解什么樣的“信息”才會有用,也知道如何去獲取這些“信息”,更能熟練地將這些“信息”加以運用來完成任務!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信息以及信息技術給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帶來的好處,凸顯出信息技術教育課程中素質教育的真正意義所在!
真誠地渴望我們的信息技術之素質教育課堂能惠及每一個學生!!
作者單位:山東省北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