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不時聽到一些從教多年的教師“改革,改革,越改越不知道這課該怎么上了”的感嘆。課程改革從舊走向新、從破走向立,本身就需要一個過程。新課程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解放了教師的手腳,使得教師可以選擇適當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一、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
新課程標準提倡通過主動探究來獲取知識,使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再單純地依賴于教師的講授。在這種主動探究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應努力成為學習的參與者、協作者、促進者和組織者。
下面是筆者曾經聽過的一個探究課的案例,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及要求創設問題情景,提供相關的實驗器材或背景材料,讓學生自己擬訂研究方案和實施步驟。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驗、觀察、分析、探索、討論、總結等一系列活動,進行了探究式學習教學的嘗試。
內容一:超重和失重
課前準備:全班同學分成三個小組。
1.資料搜集小組:從書籍、雜志、電影、錄像以及互聯網上收集各種有關失重和超重的文字,圖片及影像資料。
2.實驗設計小組:設計各種實驗,探討失重和超重條件下物體所受支持力和重力的關系。
3.理論分析小組:從已有力學知識出發,推導失重和超重條件下,物體所受支持力與重力的關系,并形成結論。
教學過程:
由三個小組分別匯報交流學習成果,課堂上隨時允許其他同學插問,該小組同學負責答疑。
a.由資料搜集小組將收集到的材料整理制成PowerPiont電子文稿展示。
內容:
影像類:火箭發射升空,衛星繞地球運轉,太空艙宇航員的工作、生活;
圖片類:太空搭載的農作物種子的生長,有西紅柿、青椒、南瓜;
文字類:微重力下冶煉高純度金屬,新型化學藥品的合成;
b.實驗小組演示他們設計的實驗:
(1)礦泉水瓶實驗:演示底端開有小孔的礦泉水瓶,在靜止、自由下落和加速上升時噴出水柱的長短,說明液體加速運動時,液體內部壓強(壓力)會發生變化;
(2)“體重”變化實驗:演示人在起立和下蹲時體重計示數的變化,說明物體減速上升或加速下降時會出現失重現象。
c.理論分析小組根據牛頓運動定律作圖、板書,推導出:
當物體作加速度方向向上的變速動動時,物體處于超重狀態,N>G;
當物體作加速度方向向下的變速運動時,物體處于失重狀態,N>G;
當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時,N=G。
這種做法,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給予他們施展才華的機會和舞臺。教師在課堂的主要任務是,適時而恰當地協調學生之間的爭論,及時而準確地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習效果予以評估,以及對課堂上所有活動全面組織。這樣的探究過程是師生交往、多向互動、動態生成、共同發展的過程。
二、從學科本位到學以致用的物理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
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目的在于應用,新課程理念注重讓物理現象走入課堂,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體會物理的應用價值,幫助學生認識到物理與生活有關,物理與我有關。
內容二:平拋運動
教學過程:放映柯受良駕駛汽車飛越黃河的新聞錄像片段。(畫面可定格)
請學生根據畫面情況和學過的知識,推斷柯受良駕車飛越時的初速度的大小步驟:
1.設計方案:學生小組討論,自行設計研究方案;
2.方案論證:投影學生的各種方案,師生共同進行論證;
3.成果交流:對幾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及結果進行比較、總結、評述。
以下是其中一個學生設計的方案
(1)建立物理模型。柯受良駕車飛越黃河的過程可近似看作平拋運動。
(2)由圖象畫面中人、車、平臺的比例大致可推斷臺高H=12米,河寬L=60米。
(3)由運動的合成和分解可知,平拋運動可看作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和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疊加而成。
4.推導過程
水平:L=Vot
豎直:H=1/2gt2,代入得:Vo=150Km/h
5.若不考慮空氣阻力及斜上拋造成的影響,當時的初速大約為150Km/h。
從實際出發,讓學生在探究性學習的課題研究中和項目的設計中,更多的體會物理學習的價值,從而激發其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三、從單純研究教法到教法、學法共同研究的轉變
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問我一個問題:“老師,我應當怎樣才能學好物理?”很多學生處于“聽得懂,學不會”的狀態。因此,教會學生學習,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應該是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真誠地建議老師們認真地鉆研一下學習方法并加強對教育學心理學的研究,在日常的教學中自覺地引導學生掌握豐富的、有效的學習方法,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模式受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思想的制約,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還會受到教師本身素質和教學風格的影響。因此,不能一味地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必須正確地選擇教學模式,確立與教學目標和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模式。
作者單位:北京市回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