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是課程實施中不可缺少的關鍵性因素。本文在充分明晰新課程實施理念取向的前提下,分析轉變教師角色對新課程實施的意義,提出教師要成為新課程實施中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教學的研究者、課程的創生者、學生的楷模、課堂的管理者和協助者、心理輔導者。
關鍵詞:新課程實施 理念 教師角色
一、新課程實施理念取向
1.全面發展的理念
新課程改革改變知識本位的價值觀,從目標和實施的角度上,體現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全面發展的要求。
2.主動發展的理念
主動發展包括學生、教師兩方面的主動發展。一方面,新課程實施立足于學生的主體意識,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關注學生在課程實施中的生命在場,“物質生命在場”“精神生命在場”和“發展性生命在場”的統一與和諧發展。
3.回歸生活的理念
教育回歸生活世界是新課程改革的第一推動力。新課程在內容上超越了科學世界的束縛,極力給學生呈現人類群體的生活經驗,并把它們納入到學生生活世界中加以組織,聯系生活、貼近生活。
4.建構主義的理念
建構主義教育理論認為,知識是主動建構的,而不是被動接受的。因此,知識的意義不能機械地灌輸給學生,必須靠學生根據其個人先前知識經驗主動建構。
二、轉變教師角色對新課程實施的意義
1.有利于發揮教師在課程實施的核心作用
新課程理念實施要求教師主動建構課程知識與情境;引導學生參與課程意義建構;主動協調時間、學生情緒、課堂氛圍、紀律等其他因素,使他們產生最大的合力以支持課程實施的可能性。如果沒有教師的積極合作和主觀努力,再完善的新課程方案也只是在紙上談兵。
2.有利于學生體驗創生性的新課程
在實踐的課程范式中,“教師即課程”。教師不是孤立于課程之外,而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的創造者、課程的主體。教師不再是教育權力部門和課程專家的“工具”。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時時刻刻以自己獨有的眼光去理解和體驗課程;以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知識為指導,改造預設的課程,并將自己獨特的人生履歷和人生體驗滲透在課程實施過程之中,創造出鮮活的經驗。這些鮮活的經驗是課程的一部分,因而教師就是課程的直觀呈現。
三、轉變教師角色,促進新課程實施
1.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教師要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變成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整個人性或人格全面和諧發展的促進者。教師應注重學生獨立性和自主性的培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發現、合作交流,培養其學會學習的能力;引導其主動參與教育情境,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內在潛能,讓學習真正成為自主性的快樂意愿;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2.教學的研究者
教師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從業人員,本身就具備學科知識、教育學、心理學理論基礎,在實踐的基礎上,完全有能力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進,提出最貼近的改進意見。相對于游離在教學之外的研究者來說,站在一線的教師對于教學改進研究更有發言權。新課程的有效實施,要求教師以積極的批判與反思的態度來不斷推進革新,真正成為課程的主人。這就會改變教師作為教學技術員的角色,使其在課程實施和研究中獲得專業發展的機會,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3.課程的創生者
如何使教學工作不脫離學生感知的世界,順利完成課程計劃。課程締造成為師生完成課程實施的最好選擇。教師根據自己的人生履歷、生活經驗對課程內容進行建構,使其貼近學生生活。并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引導學生參與課程的創生,指導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同化或順應完成對新課程內容的學習。師生共同作為課程創生的主體,無疑為教學活動開拓了廣闊的空間,吸取了更為豐富的課程資源。
4.學生的楷模
教師在課程實施中,所有語言、動作、表情、衣著等都會被學生當成觀察模仿的對象。而這種權威似的模仿對象,更會對學生心靈產生深刻而久遠的影響。所以,課堂實施中,教師要特別注意言談舉止、衣著打扮,并充分運用這一點,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引導。這對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作用更為明顯。
5.課堂的管理者、協助者
教師只有做好課堂的管理者、協助者,才能更好地完成課程實施。作為管理者,教師要傳遞社會的價值觀念,并以此評價學生的行為正確與否。教師必須使每個學生都能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遵守學生守則,變他律為自律。
6.心理輔導者
教師作為學校教育的主體,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診斷治療技巧,了解每個學生心理特征,對心理不健康的學生更是要施以積極的指導和關懷。了解一些中小學生常見的心理異常的癥狀,掌握一些心理疏導技術,幫助學生緩解心理壓力,減少焦慮和緊張。特別是考試指揮棒橫行的現今教育形勢下,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有著深遠而長久的意義。
作者單位:重慶西南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