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讀了十幾年書,按理說,能寫出一篇有實在內容、通順語言的文章來。可實際并非如此,情況堪憂。這只要看看,每年高考(真正決定學生命運的一次考試)總免不了那么多低分甚至零分作文,就會明白情況有多嚴重。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我們的作文教學也難辭其咎。
有時,我們靜下來想一想,作文訓練我們都教給學生什么了。我們訓練體裁,訓練技巧,訓練結構,訓練語言,甚至訓練得分亮點。然而,我們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訓練內容,就是到底該讓學生寫些什么在文章里面。我們認為,學生在一篇作文中必須寫進三個方面的內容,即“知”“識”“悟”。
“知”,主要包括:基礎知識,生活常識,所用材料,及涉及的有關知識。它基本要求是準確無誤,符合生活真實與生活邏輯,是立論的依據。從基礎知識方面看,學生在文中不能有錯別字、病句等語言知識方面的毛病,不能違背簡明、連貫、得體等語言原則,而且應盡量做到準確、鮮明、生動。從生活常識方面看,寫進文中的材料,應該不違背起碼的生活常識,符合生活真實和生活邏輯,即使是虛構的故事也同樣如此,不能有任何的破綻和漏洞。這或許要求是高了一點,但從培養學生的嚴謹和縝密角度看,是非常必要的。從所用的材料涉及的知識看,準確無誤尤為重要。如,01年江蘇滿分作文《赤兔之死》,全文涉及三國人物有馬忠、孫權、伯喜、曹操、呂布、董卓、李儒、丁原、關羽等14個之多,且人物之間關系表述得很清楚;涉及的地點有麥城、西涼、徐州、虎牢關、白門樓等6處,與原著情節十分吻合;涉及到的直接引用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人無信不立”“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質高”等5處,包括古詩句、諺語、典籍、當時流傳語等,沒有任何出入與差錯,而且引用得恰當精準。這些無不顯示出考生各方面扎實的基本功。設想,若文中涉及的有關《三國演義》的知識錯誤連連,破綻百出,那它是不可能獲得有關閱卷專家的一致好評而打滿分的。
“識”,即見識、見解、看法。它表現為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對于所敘的事件、所寫的人物、所涉及的問題的評價,這是作者自己的個性化的東西,是寫文者的“真知灼見”。它構建文章的立意。仍以《赤兔之死》為例,考生以熟諳的三國故事為基礎,編撰了赤兔馬為誠信而殞身的感人故事,實現了“真英雄必講誠信”的主題,并抒寫了人生當擇善而從,唯誠信是瞻的志向,使文章主題立意更上層樓。又如,一部《水滸傳》,洋洋灑灑幾百萬言,告訴了讀者“亂自上作”“官逼民反”的道理。“識”是一篇文章的靈魂,就像一支隊伍的統帥。它是作者絞盡腦汁、精心構建所要表達的東西,也是讀者披開詞句之沙、透過結構之荊所要搜尋的東西。在記敘文中,它體現為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在議論文中,它體現為文章的中心論點;在詩詞歌賦中,它體現為各自的主旨,或報效祖國建功立業,或奸臣誤國朝廷昏聵,或羈思旅感離愁別恨,或傷春悲秋歲月蹉跎,等等。一個人沒了靈魂,形同行尸走肉;一支隊伍沒了統帥,便成了烏合之眾;一篇文章沒了“識”,也便成了一堆零散的字,什么也成不了。試想,《天凈沙·秋思》不能激起千萬讀者的漂泊羈旅之感、思親念鄉之情,《紅樓夢》表達的盡是人云亦云鸚鵡學舌的內容而沒有突破當時小說的樊籬,它們還能流傳到現在嗎?實際上,我們的學生辛辛苦苦寫出來的東西,看著像文章,實則沒有一個明確的中心,是一堆無章的材料,甚或是充滿謬誤的材料。因此,我們必須下大工夫引導學生,通過對生活材料的或敘述描寫,或議論抒情,表達出屬于他們自己的東西,或是對問題現象的見解看法,或是對生活人生的思索感悟,彰顯出個性,飛揚出自己的神采。
“悟”,即感悟,提升。它表現為把文中的人、物、事的評價、見解提升為總結教訓和反思,把作者對某個別的人、物、事的看法深化為對某類人、物、事的概括和歸納,是作者規律性的認識。它擴大主旨的范圍,或加深、提高主旨的程度、層次,升華文章的境界。如,《回憶我的母親》(朱德)一文,作者帶著悲痛的心情深情地回憶了母親平凡而勤勞的一生。結尾有這樣的幾個句子:“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①,但是,正是這千百萬人創造了和創造著中國的歷史。我用什么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我將繼續盡忠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盡忠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產黨,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過快樂的生活②。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在這里,①句無疑是把“我的母親”和天下千千萬萬個母親聯系起來,使本文由對“我”母親的懷念擴大為對天下所有母親的懷念;②則把對“我”母親的報答擴大為對天下所有母親的報答,讓她們能夠過快樂的生活。這充分體現了一位偉大革命家寬廣的胸襟和恢弘的氣度。毋庸置疑,沒有這幾句話,文章的深度和廣度將大打折扣,其感染力也必然會大受影響。這就是“悟”句特有的作用和效果。又如,經典老篇《荔枝蜜》的末尾:“透過荔枝樹林,我沉吟地望著遠遠的田野,那兒正有農民立在水田里插秧。他們正用勞力創造自己的生活,等于也是在釀蜜——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后世子孫釀造著生活的蜜。”幾句話就將文章由對辛勤勞作為人類釀造蜜的蜜蜂的贊美,提升為對“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后世子孫釀造著生活的蜜”的農民的贊美。無數事實證明,要使一篇文章成功或優秀,這樣起“提升或深化”作用的語句必不可少。
當然,這三個方面內容絕不是條塊相加,也不是簡單拼湊,而是有機結合,水乳交融。
由此看來,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在文中寫出三個方面的內容,即支持文章立意的知識與材料,構建文章立意的見解與評價,提升文章境界的感悟與升華。
作者單位:江蘇沭陽縣建陵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