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與工業社會相比,信息社會的教育理念發生了新的變化。本文探討了這種新的理念對藝術設計教育人才培養的影響。
關鍵詞:信息社會 藝術設計 教育
教育理念直接影響著專業教學對人才培養的導向和思路,而一定的教育為一定的社會服務,同時也反映了一定社會的原則、觀念和理念。面向工業社會的教育和教育理念,反映的是工業社會的原則、觀念和理念,其包括物質化、集中化、專業化。與工業社會相比較,信息社會則強調個性化、市場化、綜合化。隨著科技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從工業化社會向著信息社會在不斷的發展。與之相適應的教育理念也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面向信息社會是決定設計教育變革的根據。
一、兩塊相同面包的價值是一塊面包價值的兩倍
這是工業社會的一種基本原則和觀念,為此,工業社會追求產品的數量化和規模化。在物質短缺的工業時代初期,社會生產主要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
而在當今社會,產品已極盡豐富。隨著制成品的積壓和庫存,生活消費品出現了供過于求的狀況。人們在消費時看得多是設計,而不再單單是商品的數量和制造。社會生產在滿足人們物質需要的基礎上,主要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即同樣是物質,不同時期的人們的需求層次是不一樣的了。例如:80年代食品是為滿足人們的生存需求,而服裝是人們遮體保暖的主要物件。而在今天,食品可以被看成是一種追求文化品味的需求,對服裝的要求則更關注它的時尚性和藝術性。這也導致了商品生產者不僅關注商品的經濟層面價值,更關注商品的社會文化層面的內涵,以期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20世紀,當微軟的規模超過通用汽車時,有人認為微軟的優勢在于技術,其實是微軟更了解用戶習慣和文化。它的突出貢獻不光是由于技術造成的,更多是由于文化所造成的。因此,信息社會中,人們對物質的需求轉向更關注文化,強調設計文化對經濟的支持與推動。設計的文化是人文的文化,它濃縮了政治經濟、藝術思潮、宗教信仰、民族民俗等諸多因素。我們的藝術設計教育,如果只是注重專業基礎的學習,僅僅強調某一設計基礎技能的掌握,顯然是不夠的。如同僅僅認識音符不能成為音樂家一樣,一個沒有藝術審美修養的人是不能成為設計藝術家的。優秀的設計者應首先是藝術家,至少應具備藝術家的修養。如果不具備藝術美學修養,便很難產生共鳴。所以,在面向信息社會的藝術設計教學中,應改變以往的只注重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設計課的課程設置,而對旨在提高學生美學修養和傳統歷史文化內涵認識的專業理論課程的忽視的狀況;應重視對專業理論課程的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深入拓展“研究型課程”的學術含量,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充分利用文學藝術作品、歷史題材影片、博物館展覽及互聯網等現代化教育資源,不斷提高教學效果,引導學生注重文化的積累和挖掘,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創意設計思維及文化創新能力。
二、工業化社會中,工廠為了極大的提高生產效益,實行了封閉式的管理
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工廠,面向工業社會的教育是一種基于班級教育的封閉式的學校教育。封閉式的學校教育導致學生脫離社會,脫離現實,它不利于人才的培養,表現在教學中,或是追求設計效果圖表現技法的嫻熟,或是流于表面的膚淺的設計形式游戲。學生或是沉迷于美輪美奐的個人意愿表達;或是追求使人瞠目結舌的個人好惡的體現。這一切使我們的教學陷入了閉門造車的境地。
面向信息化社會的教育是一種開放式的教育,學生學習不應只限于學校。在現代社會中,面對巨大生存壓力的企業要生產出市場所需要的商品,贏得利潤。設計作為美的元素與商品制造一起共同構成了企業利潤的源泉,所有的企業都是以贏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而不是一個藝術團體。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設計師對于社會消費的觀念,對于賺錢的手段,對于經濟的,數字的概念,一無所知,則不能稱其為真正的設計師。設計是需要巨大的社會消費才能證明成功與否的。藝術與商業規模的結合才是對設計師的真正認可。因此,從市場中來,到市場中去,是面向市場經濟發達的信息社會的設計教育的發展方向。藝術設計教育要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需要,意味著它必須與市場和企業接軌。以工業社會封閉式的學校教育不同,開放性人才培養模式是信息時代藝術設計專業的一個特點。我們要改善現有教學上,只滿足于設計方法和技藝的傳授的現象,把學生開設的課程與企業在市場中的實際運作結合起來,走產——學——研結合的教學模式。為了讓學生的設計面向市場,設計教育要加強與企業間的合作,強調市場實踐的教學,使之形成一種校企互動關系。如建立專業的教學及教學實驗基地,與知名企業合作設立設計工作室。將企業的科研經費、研究項目引入校園,將學生以“課題制”的模式帶入工作室等。通過各種實踐加快學生進入市場的步伐,讓他們融入市場,融入企業,他們才有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設計師,成為一個產品,一個品牌,一個企業的靈魂。
三、在工業化社會中,為了實現有效的生產,為了獲得生產的極大化,對產品和其生產進行了精細的分類
與之相應,對有關的學科和專業也進行了精細的劃分。學生的學習專注于專業性。面對當前數字化、網絡化迅猛發展的信息時代,各學科知識之間的廣泛交叉和滲透,科學與藝術也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優秀的設計產品是多個學科知識的融合,體現了科學與美學的有機統一,技術與藝術的有機聯系,是人與自然及制造品之間的相互協調與和諧。而我們過去專業劃分過細過專導致單學科,單層次的課程結構,使得專業人才口徑過分狹窄,很難適應當代迅速發展和變化的社會對設計發展多樣化和綜合化的需要。對消費對象的設定,產品成本的核算,生產的計劃,質量標準和檢測,流行色的預測,營銷的策略等等,這些技術化,市場化的限制性因素的切入,要求我們的藝術設計教育加強對設計綜合管理的重視,注重設計中各個部分的操作環節。這不僅是傳統學校教育的補充,更是現代設計教育的發展需求。因此,信息時代的課程設計,除了專業的核心課程外,還應積極推進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改革,優化課程結構,整合教學資源,打破傳統的專業和學科的界限,拓寬選修課的門類和范圍,改變傳統的各門課程孤立平行排列的狀況,開設各種藝術門類以及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課程,讓它們產生交叉,互為貫穿,互為啟發。使學生獲得交叉學科和多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增強他們應用新科技,新材料,新理念進行藝術創作的能力。在設計過程中,能從審美,實用,人體工效及銷售等各個環節進行考慮,形成設計的整體思維模式??傊嫦蛐畔⑸鐣慕逃龖獜年P注專業學習轉向關注專業知識的綜合掌握,關注對綜合知識的學習。
人類社會從工業化社會向著信息社會在不斷的發展,與之相適應的教育理念也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信息時代高度發達的商品社會和市場經濟對人才培養的素質,能力及知識結構決定了面向信息時代的藝術設計教育。一是強調專業技藝與人文素質并重,二是加強對設計市場化因素的重視,三是關注專業知識的綜合掌握。
作者簡介:付俊(1976- )女,貴州安順人,河北邢臺職業技術學院教師,河北大學藝術學院在職研究生;楊海峰:邢臺職業技術學院,服裝系。